人物專訪︱利用故事和遊戲打破沉悶趣學中文 資深老師傳授小竅門
2021-11-23
任職小學中文老師逾13年的方淑莊,寫下五套針對初小學生學中文的故事書,如《看故事學修辭》、《看故事學標點符號》等,甚受歡迎,還出簡體版。為了令小朋友學中文變得有趣,她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教法,將抽象變具體,複雜變簡單,最重要是將沉悶變好玩,她這套「教法」不僅應用在課堂上,也用來教自己兩個兒子,令小朋友學習充滿笑聲。如何做到?方淑莊接受我們專訪,傳授讓小朋友開心學中文的心得。
創作小故事把語文跟生活連繫
方淑莊記得小時候學中文,老師教法傳統,不離背誦、抄寫和做練習,「我記得小時候我學修辭,甚麼是本體、喻體等,要死背記住,但我為甚麼要學比喻,除了應付考試,不覺得有用。」經歷過沉悶學語文,當自己成為初小中文老師,她嘗試改變,「我會作一些故事,或者配合童話故事中的主角,再作個小故事,發現這樣小朋友會學得開心,容易明白,其實不單令學習有趣,最重要是把語文跟生活連繫,如果只是背誦、『死記』,學習和生活會拉得太遠了。」
方淑莊舉例教初小學生標點符號,簡單如逗號,「以理論去講解如何用逗號,講句子結構,句子分析,可以講很多,但小朋友吸收有幾多呢?如果我用故事,讓他們感受,原來逗號在不同位置,句子會出現不同意思,或者用錯標點符號,在生活上會擺烏龍。」她又指透過小故事,更可以將複雜的變簡單,抽象的變具體,這樣小朋友才容易明白。
笑言喜歡作小故事的方淑莊,掌握到小朋友的「口味」,她指小朋友一般都愛幽默、搞笑的,因此她的小故事總充滿得意角色,例如自以為很聰明的蠢國王;而教書多年的她,不知不覺已經累積大量小故事,「我想到這些我平日上課用的小故事,可以輯錄成書,讓我接觸不到的小朋友,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學中文。」於是她整理手上的小故事,建立起「修辭國」、「標點符號國」及「部首國」,這些「國家」的國王經常因為不懂中文運用而鬧笑話,自2015年她將之寫成《看故事學修辭》、《看故事學語文》、《看故事學標點符號》、《看故事學閱讀理解》及《看故事學部首》五套書。
邊玩邊學增趣味
方淑莊另一個讓小朋友開心學習的方法是邊玩邊學。兩孩之母的她,兒子分別8歲和3歲,為教大兒子學習時地人事的四素句,她和兒子寫下時地人事的詞語放入四組信封內,再抽出每組信封的詞語組成句子,「有時抽出來拼成一句很搞笑的句子,有的很『無厘頭』,我們就要判斷,是不是合理,例如『早上我在公園跑步』當然沒問題,但『我在洗手間做功課』就不合理。」她亦曾在課堂上跟學生玩「抽信封」,出現「早上同學在操場沖涼」的句子,孩子都覺得「搞笑」,玩得高興。她指孩子學懂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外,亦學懂判斷事情。
她又試過跟兒子練習重組句子,一般人可能跟孩子做練習,如此實在太沉悶。於是她想到用兒子最愛玩的Lego積木,「在每塊積木貼上字詞,然後讓他用Lego砌出正確句子,句子有錯漏,就拆開積木再砌出正確的次序,其實也是重組句子,但加入玩具,讓他感覺似玩,他就很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