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腸道狀態失衡 自閉症上門找人

2021-10-21


腸道跟自閉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原來腸道跟腦部有密切關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全球首次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增加患上自閉症的機會,所以只要了解嬰孩的腸道狀況,即可通過改變腸道微生態,減低兒童患上自閉症的風險。

腸道微生態 負責控制情緒

很多人以為自閉症是先天性的疾病,成因受遺傳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其實自閉症跟腸道微生態關係十分密切。不說不知,腸道除有消化及吸收的功能,也肩負起控制情緒、疼痛容忍度、認知能力及精神健康等責任,故腸道往往有「第二大腦」的稱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表示,腸道微生態對兒童會否患上自閉症,也有莫大影響。

「人體腸道大概有一百萬億個包括真菌、細菌及病毒的微生物,作用主要負責控制情緒,提升免疫能力及吸收營養,可是不少研究均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衡跟多種疾病有關係,當中包括腸易激綜合症、癌症,甚至糖尿病、代謝綜合症,而中大醫學院早前更全球首次發現,腸道微生態和診斷自閉症有關。」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

梭菌釋出毒素 誘發自閉症

根據黃秀娟教授解釋,微生態失衡的腸道,經常會釋放帶有毒素的代謝物,誘發自閉症的徵狀。

「我們的團隊在一年前進行作了一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跟一般兒童的存在極大差異,我們收集病人的糞便樣本,再利用宏基因組合作對比,發現自閉症兒童欠缺了一系列有益菌群,卻同時間多了五種惡菌,其中一種梭菌會釋放毒素,並通過血液去到大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繼而引致自閉症的徵狀出現,所以我們相信,若可在兒童出世後的較早階段,已能知悉他們有自閉症的風險,便可通過飲食或微生物移植的方法來改善腸道微生態,從而大大降低患上自閉症的機會。」

事實上,愈早為兒童診斷出自閉症,所達到的治療效果便會愈好,只是現時自閉症的診斷仍受限於徵狀的明顯程度,幸而中大醫學院在研究中發現,以此五種糞便細菌的基因來鑑別自閉症兒童,靈敏度可高達百分之八十。之後再及早採用微生態免疫力配方或微生物移植的方法,改善腸道菌群組合,便可有效預防自閉症。

熱門文章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杭州13歲男生過度進補 反加速骨骺線閉合 影響發育長高 | 附5招助生長發育
03-12
食物中毒|50歲男子用 隔夜飯 炒飯險喪命 器官衰竭入ICU 醫生:6類食物不宜隔夜食
03-26
中二女生因不玩 抖音 遭同學霸凌 書包被倒餿水 媽媽心痛:興趣不同就是異類?
04-14
星島申訴王|中三女貪平淘寶配眼鏡戴後現飛蚊症 港爸後悔莫及:見過鬼都怕黑!
04-16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鼻敏感只可以食藥?嚴重會影響睡眠質素 醫生拆解對付鼻敏感5大方法︳親子健康
2025-04-14
遊日注意 | 日本「 百日咳 」確診病例創7年新高 已有嬰兒死亡案例 專家:傳染力是流感10倍
2025-04-11
食得樂 輕嚥料理 讓吞嚥困難者 重拾與家人同桌共膳的暖意
2025-04-1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