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追劇同步長知識 家長最易踩兒科醫健陷阱

2021-10-20


本地電視台力谷的兒科醫生主題台慶劇日前首播,兒科病患向為最易牽動人心及情緒的影視題材。現實中,家長帶孩子就診,往往亦易因過於緊張子女健康,或日常過度收集朋友圈相傳的不當護理訊息,最終存有很多誤解,甚至有着很多錯誤的育兒習慣。今期兒科專家以其閱病案無數的經驗,揭示箇中最常見謬誤與陷阱,讓家長們引以為鑑。  

兒科專科醫生溫希蓮說:「平日應診經常會發現很多家長或帶小朋友求診者的錯誤育兒做法,當中不乏可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甚至是可致命的做法,實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盡快糾正,以策安全。」

1.孩子發燒時,額外蓋被焗出一身汗。

正確處理:雖然孩子發燒時會感到忽冷忽熱,但蓋太厚被子令小朋友難以降溫,反而弄巧反拙。物理降溫方法包括用溫水抹身、保持空氣流通、少穿衣服等。服退燒藥比物理方法較有效,而發燒只是一種病徵,並不是一個診斷。找出發燒的病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孩子患腸胃炎上吐下瀉時,切勿餵飲水分或食物,以免繼續屙嘔。

正確處理:很多家長害怕見到子女屙嘔,索性不給予補充水分及食物,其實腸胃炎引致脫水才是最危險的。家長可嘗試用少吃多餐的方法防止嘔吐,如沒法止嘔便要進醫院接受靜脈輸入補充水分。肚瀉有助排出病菌,一般情況毋須急於止瀉,當病情好轉時,肚瀉會自然減少。

2.初生嬰兒應側身睡,以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

正確處理:初生嬰兒應該仰臥睡(背部貼牀),仰臥睡有助預防嬰兒猝死綜合症。俯睡(趴在牀上睡)和側身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症的風險。照顧者應確保嬰兒睡覺時面部外露沒被子遮蓋,而雙手應放在被子外,牀上不宜擺放太多雜物,兩歲以下兒童毋須用睡枕。仰睡可令嬰兒更容易呼吸,並可預防翻身或鑽進被鋪下。實際上,仰睡能預防嘔吐物阻塞氣管,是最安全的做法。

3.初生嬰兒黃疸症非嚴重疾病,只要曬太陽便會消失。

正確處理:此症又稱黃膽 ,大部分初生嬰兒出生後第一星期,都會有某程度上的生理性黃疸,偶爾需要光療,七天左右便會退掉。 母乳餵哺的嬰兒黃疸會持續較久,這種母乳性黃疸通常會在兩至三個月內自然消退。少部分嬰兒患的是病理性黃疸,背後原因可能是ABO溶血症、蠶豆症、敗血症、膽管閉塞、肝炎等。如果處理不當,有機會引致腦痙攣、永久性失聰、肝臟衰竭等。如寶寶患上黃疸症,還是建議找專業醫護人員跟進。

4.全母乳餵哺的嬰兒如體重增長減慢,代表母乳營養不夠,應轉吃配方奶粉。

正確處理:全母乳餵哺的嬰兒有機會在出生後第三至四個月體重增長放緩。這可能只是短暫性的正常現象。如果是媽媽奶量減少,可嘗試增加寶寶吸吮的時間,以提升奶量。媽媽也應保持飲食均衡和足夠休息。母乳成分有前後段之分,剛開始吸吮的母乳稱為前乳,是營養的主要來源,後乳脂肪量增加,主要提供熱量。媽媽應確保寶寶吸吮清一邊乳房才開始另一邊,讓寶寶得到足夠後乳。如有需要可尋求醫護專業意見。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文章:

湯水合集|19款秋天湯水食療食譜+中醫秋季保健貼士 潤肺止咳增加抵抗力

食用安全│營養師分級評估 教揀低風險安全食用色素
  

熱門文章

兒童鼻敏徵狀或致嚴重健康問題?專家: 一招及早處理避免惡化!
03-12
食物中毒|50歲男子用 隔夜飯 炒飯險喪命 器官衰竭入ICU 醫生:6類食物不宜隔夜食
03-26
飲食健康 | 女性40歲後易 骨質疏鬆 專家嚴選「12大強骨食物」 冠軍出乎意料是「它」!
04-11
珍惜生命|何文田17歲女企跳 消防開氣墊 談判專家勸解救回
04-19
銀髮爸爸到旺角尋女 反被指打女 警調查列糾紛
04-19

腸病毒 | 手足口病 高峰期將至 預防要知6件事
2025-04-15
胃癌 難測 港大研類器官生物庫技術模擬癌變進程 未來有助篩查高危者
2025-04-14
肚痛 | 肚皮畫成九宮格 初步判斷問題根源
2025-04-14
鼻敏感只可以食藥?嚴重會影響睡眠質素 醫生拆解對付鼻敏感5大方法︳親子健康
2025-04-14
遊日注意 | 日本「 百日咳 」確診病例創7年新高 已有嬰兒死亡案例 專家:傳染力是流感10倍
2025-04-11
食得樂 輕嚥料理 讓吞嚥困難者 重拾與家人同桌共膳的暖意
2025-04-1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