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前遺體修復師談生死 成親子恆常課題

2021-10-08


成年人總把長輩的離世當成與孩子無關,若家中有老人離世,孩子或會問:「爺爺嫲嫲去哪兒了?」父母總以不同理由搪塞,認為孩子年紀尚小,解釋了也不會明白。但待孩子稍為長大、意識到何謂「死亡」時,早已來不及與親人道別。前遺體修復師兼生命教育工作者伍桂麟說:「生死只是孩子日常必經課題,毋須刻意避開。」

伍桂麟今年六月辭去中大醫學院解剖室工作,與妻子現於深水埗經營殯儀社企。從事遺體修復工作十餘年,他接觸過無數遺體,生活離不開生死議題。這樣的生活常態,令他與太太對於親子生死教育自有一番心得。

順其自然向女兒解釋

死亡在華人社會是個沉重話題,即使不是面對孩子,大人之間也會避諱談論死亡。伍桂麟認為,如非到親人真正離世那刻,大家普遍都不會談論這個話題,面對孩子時更甚,但是這刻總會到來,故父母宜為孩子做好生命教育。

伍桂麟太太表示,他們把生死視為淇淇會接觸到的恆常課題之一,與環保、人際關係、日常常識等一樣,遇到相關話題便會順其自然向女兒解釋。

「每晚我會(向女兒)講一至三本繪本,生死議題的繪本不是特別的故事書,對她來說(與其他主題)都一樣。」她續說,即使他們不談論生死,女兒看的卡通片亦會出現相關話題,也是個向孩子解釋生死的機會。

伍桂麟憶述,太太在淇淇一歲多時,已坦誠告訴她爸爸的職業。「她知道爸爸平日負責處理遺體給醫科生學習,也明白人死後,遺體可幫助學生,這些對她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

繪本作解說工具

死亡的概念抽象而深奧,年紀太小的孩子難以領悟,家長也往往不懂如何解釋。伍桂麟認為,繪本是很好的解釋「死亡」工具,但感慨現時本港的出版社未能大膽多嘗試出版該類題材的繪本,近日他便忙於與作家和出版社協調,籲盡量多出版及推廣這類繪本題材。

他解釋,有時這些繪本並不直接提及死亡,例如書本解釋了人們老去的過程,其實已講及走向死亡的經歷。他與太太推介繪本《親愛的爺爺,再見》,認為該書能直接呈現老爺爺的機能衰退、走向死亡的過程,並建議家長共讀時要向孩子舉出生活例子,他分享如何教育女兒:「不能丟得到處都是玩具,孩子跌倒爬起來就行,但若老人家摔倒,就要住院很久了。」

伍桂麟表示,家長未必要直接談死亡,但要讓孩子慢慢明白老人家的身體機能與年輕人的分別。伍太當日在與淇淇共讀生死教育繪本時,便不時因應故事發展提問,例如「孩子下一步見到了甚麼?」、「爺爺睡下代表甚麼?」等,淇淇對答如流,可見她明白故事人物慢慢步向死亡的過程。

伍桂麟又向記者介紹利用不同角度探討生死的繪本,他解釋,若現實生活中需要與孩子談及與死亡相關的話題,如有親人離世、身邊人意外身亡、老人身體機能老化等,家長應按情況選擇不同主題的繪本向孩子解釋。他推薦繪本《小傷疤》、《跟小鳥道別》、《獅子山下的黃大獅》等,均能助孩子了解生死。「如果(家長)帶有原因和目的講(生死),可以透過(這些)繪本,找回當時(不同人離世的)處境。」

提早告之生死常態

伍桂麟與太太均說淇淇較一般孩子更能理解生死定義,伍桂麟說:「不是因為她悟性高,而是我們早已有在生活中慢慢滲透。家長不需要特地跟孩子多講(生死),但一定要有準備,(在日常中向他們)透露死亡是人生常態。」

伍桂麟分享女兒三歲時,太太的外婆離世,她事前不時在牀邊向淇淇透露太婆因跌倒而住院,若醫治不好加上年紀太大便會離世;到太婆逝世那刻,淇淇將父母講過的一連串內容連結起來,自然有所領會。「雖然淇淇感到傷心,但仍能欣然接受(太婆離世)。其實這個(訴說)過程就如打預防針,當她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起承轉合的階段,到那天到來,就算比預期早了一點,她也比較容易接受。」

利用動植物循循善誘

不是所有人在孩童時期都會經歷親人離世,伍桂麟表示,日常所見與生命周期循環有關的議題,家長也可向孩子多作解釋。他舉例說,淇淇曾在家種植物,大人可從這些角度切入,與孩子探討生死概念。「淇淇有時會問:『為甚麼有些植物生長得較為茂盛?』我便回答『這與人生年歲有長短是同樣道理。』」

伍太分享平日與淇淇在公園散步時,曾以樹葉作例子,將之聯繫到人生從成長至衰老的階段。「樹葉也有生老病死,綠色樹葉代表年輕,老了就變成黃色,掉落的樹葉則代表死亡。」記者與媽媽訪談期間,淇淇似乎明白大人的對話,突然說了一句:「珊瑚也會生病的,它變成白色就是生病了。」

記者追問下得知,原來是平日所看的卡通片讓她了解到相關知識和概念。伍太補充:「關於死亡,我們沒有找特定時間跟她講,而是在學習其他知識時,自然而然地一併提及,死亡是她認知範圍內的其中一項議題。」

 

撰文:程嘉瑜 

圖片:程嘉瑜、受訪者提供

親子王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

【生死教育繪本介紹】日本人氣繪本 大人小朋友齊爆喊

【日月媽媽】生死教育

熱門文章

養育孩子十多年 讓我們練習笑着看孩子轉身|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12-26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孩子做錯事非只要求 道歉 更要培養「為行為負責」與「尊重對方感受」|瑪那熊諮商心理師
12-09
何雁詩鄭俊弘兩歲半仔赴美治療罕見病 學行路學會用叉食飯有明顯進步
12-25
聖誕樹藏劇毒蜘蛛 母以為是玩具 2歲兒被咬停呼吸險死
12-25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養育孩子十多年 讓我們練習笑着看孩子轉身|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4-12-26
家長的緊箍咒:不可以生氣|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4-12-25
親子教養|我越忙佢越煩?如何應對「無意義」的引人注意行為|香橙老師
2024-12-24
獨臂董事長|梁紀昌
2024-12-24
如何引導孩子面對 初經 ?|焦糖綠玫瑰
2024-12-2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