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有一顆好奇的心│黃秉華
2021-10-08
∧ 日裔美籍氣候學家真鍋淑郎
90歲日裔美籍氣候學家真鍋淑郎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接受訪問時表示,堅持60年進行氣候研究的原動力是好奇心。
甚麼是好奇心?大家還要問,學校有沒有專門培訓好奇心的課程?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指出,科學史上大部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全身投入研究項目,不是基於「用處」、「利益」,而是源於「好奇心」,滿足好奇心是他們唯一的渴望。
伽利略、培根、牛頓等偉大科學家,都是懷著一顆好奇心而取得突破成就,弗萊克斯納曾建議,教育機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關鍵是不要過分著重功利。簡單而言,教育領域中最功利的地方,便是要求學生一齊為課本而努力,考好成績那就足夠了。如果這種思維不變,我們很難可以培育到科學人才,更遑論培育出諾貝爾獎級數的科學家。
好奇心是現代教育新思維,但又不是新東西,可說是人類的本能,只不過大家忽略了它,適當地開發它作為一種潛力。1928年,英國生物學家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某度假回來,發現實驗室幾個培養皿都長出黴菌,他沒有如常的那發霉的東西洗掉,反而很有好奇心的把黴菌放在顯微鏡下研究。1929年,弗萊明介紹黴菌有殺菌功能的新發現,為日後研發出盤尼西林這種藥物奠下重要的基石。
真鍋表示:「在東京大學地球物理教室當時,已製作出有助發展天氣預報的氣候模型,起初是基於好奇心從事研究。到美國之後,接觸了高速電腦,於是利用可以更隨心所欲的開發地球氣候模型,拜各種幸運紛至而來才有今日成果。」先有好奇,再遇到了機會,於是成就大業,人類科學成就,從來不是因為偶然和幸福。
學校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是一個很龐大的教育再造工程,身為家長要注意的是除了學校之外,家庭也是一個培育中心,家長要積極了解科技發展,與孩子一起發掘有趣的項目,都是有益有建設的。
作者:黃秉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