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訪問|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打造「明日教室」 動手學STEAM訓練科創思維
2021-09-19
位於葵青區的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2002年獲配入現址的千禧校舍,校園設備齊全,資訊科技教學設施自然必不可少。不過,學校認為,世界發展迅速,今時今日的STEM教室,講求的並非是否配置效能強勁的桌上電腦,而是有沒有空間讓學生發揮無限想像,以裝備他們應對明日世界的需要。
為配合與時並進的課程需要,基真小學近日將其電腦室改裝成「明日教室」(Innovative Classroom),營造一個科創實驗空間,方便學生透過協商、動手操作學習STEAM的概念及知識。彭潔嫻校長表示, 21世紀的學生長大後,人工智能(AI)已取替了許多人類工種,故他們最需要的,並非像以往學電腦那樣去學習編寫程,而是培養出創意、團隊合作、協作力等AI無法取代的能力。
靈活具空間感的 「創客實驗室」
^「明日教室」的前身是一間傳統的電腦室,改裝之後已不再設有桌上電腦,而是以手提電腦代替,令空間運用更靈活,配合各種學習活動。
「我們將傳統的電腦室,變成STEAM room,加上Maker room(創客實驗室)的意念,希望小朋友運用以上的協作能力,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應用這些資訊或是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做出產品來。」學校朝著這方向打造出「明日教室」,在設計上盡量令空間變得寬敞,又設置大型白板及互動電視,讓學生寫上設計構思;配合靈活移動的桌椅,方便學生在空間內進行各類交流、小組討論及大型發佈。
彭校長說,整個「明日教室」的設計意念,都是以裝備學生應對未來需要為目標。「我們實際在社會上工作,有獨處的時候,也有協作的時候。」寬闊的空間可以營造一個環境,容讓學生跟組員討論、協商、溝通,而整幅牆都是Ideas Wall,學生在商量之後可以跟別人分享意念,更可以將他們設計的作品展示出來。
^「明日教室」的設計特色是簡潔、科技感重,並設有3D打印機、mBot機械車、VR裝置及互動白板、互動電視、3D printer、3D printer 筆、Blue Bot、micro:bit、Tello EDU 航拍編程、mBot 編程等多種學習工具。
此外,實踐「體驗式學習」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也是「明日教室」要達到之目的。「我們希望有的概念是Learning by doing,不像我們小時候只是很單向的輸入,現在的學習模式不是這樣,很需要互動,需要令學生看見自己的表現。」透過Learning by doing(動手學習),同學可以運用科學知識,做出實際有用的作品,例如四年級同學會以3D筆製作名牌, 再高班的課程會有coding(編程)的原素,以一些大型的3D printer去做其他作品。學生透過這些課程,做出屬於自己的設計,學到知識之餘,亦可以得到成功感。
^學生運用3D筆製作屬於自己的名牌,當中涉及創意培養、幾何及立體空間設計、科技產品操作等學習範疇。
^學校會在小息時開放「明日教室」進行有趣的科技活動,延伸課堂學習。
訓練Trial and Error精神 應對未來世界
^負責統籌建設「明日教室」的團隊。左起﹕資訊科技組羅顯麟老師、吳金曉副校長、電腦科主任劉振鵬主任、資訊科技組楊淋老師。
^在「明日教室」中,學生可大膽利用他們的「創造力」設計其產品,老師會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把他們的「創造力」變成一個「實用性」的產品,從而去啟發學生對STEAM的興趣。
跟許多學校一樣,基真小學在STEM中間加上A(Art)的原素,設計成STEAM課程,原因是對創意教育的重視。「即使你有很好的新產品,也要透過包裝去介紹給你的適用對象。」彭校長指出,STEAM課程還兼顧到不同性向、能力的學生需要,背後理念是相信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獨有的潛能和特質。「不一定每個學生都擅長於邏輯思維,他可能在Visual Art(視覺藝術)方面很突出,我們希望這些同學負責包裝新的產品、意念,也有份參與其中。」
學校更會在全方位學習周大量應用STEAM的意念,設計學習主題,做到語文、數理、視藝跨學科的結連,助學生運用不同知識深入地探究課題。「例如去年我們以『童夢飛翔』為主題,只是簡單做一隻紙飛機,背後也有很多理論,亦需要他們去嘗試做測試。」彭校長認為, Trial and Error精神,是重要的科學思維模式,有助小朋友應對不斷改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