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系列四】DP語文教甚麼?
2016-05-05

在IBDP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裏,學生必須掌握兩種語言,並且從17種指定語言中,選其「母語」應考語言A與世界文學,母語(語言A)所指,是學生最少使用5年的語言。第二種語言(是指非母語的語言B)的教學及考核也較A淺,而外國學生多選A+B報考DP。
但在本港傳統名校執教DP中文與世界文學四年的陳老師說,近年很多香港學生「中途出家」,為了避開必修的通識和有「死亡之卷」稱號的中文科而改投DP旗下,由於他們本身在兩文三語的教育下長大,中、英文都是母語,故大都會以A+A報考兩科語文。DP的語文科會較DSE的易考嗎?教學內容又是甚麼?避開通識是否就路路暢通?
跟DSE不同,IB一直要求學生的學習文理兼備,而且不論任何科目,都要撰寫大量邏輯論述或評賞分析論文,如果自小從PYP讀起,學生的語文基礎固然已經打得很好。那是否表示他們面對兩科語文都能手到拿來?「當然不是啦!因為學生不是在學讀、寫、聽、講,」DP的語文跟DSE的語文要求、學習範圍截然不同,不求操練反求廣泛了解、比較、分析、鑑賞不同格式、風格的文本以建立學養。
全方位非操練式語言學習
陳老師說,學生學甚麼要看老師強項和興趣在哪裏,「他們會按喜好設計課堂內容和選教學文本,」當然還要因應學生的程度作出調整。她舉例當教授「中文與語文及文學科」中第二部分「語言與主流媒體」時,會選不同報章的報道說明文體如何予人刻板印象;講述語言上的偏見概念時,會跟學生分析坊間常見文案、討論是否帶有歧視成分;討論流行文化時,可能要出動潮文作教案。
「10年前教流行文化可能會用MSN對話說明,但現在,可能要談emoji文學了!」陳老師指DP中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語文與語境之間的關係,還有影響語言文化變遷的原委,例如引導學生思考粵語和普通話之爭時,連帶近年香港社會發展的關係都要說明。
流行文化可能要談emoji文學。
老師按其喜好擇文教授
如今青少年生於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時刻在網絡上廣泛接觸文字資訊,更不時化身鍵盤戰士發表意見,比較、分析、評賞的能力理應相當高,應付DP應綽綽有餘吧?「才不是!他們更難表達自己!」陳老師說,DP的考試裏要求學生以1.5小時回答一題跟語文分析有關的題目,活躍社交網絡、習慣快速回應自己想法,加上分析的文章有其獨特寫法,即使用上母語都不代表可以寫到好評論,都令學生難以應付,以她所知,不論中英,很多DP學生都去補習,即使有補習社收費非常高昂,仍其門如市。
由於IB課程設計與社會、世界趨勢緊扣,故IBO經常檢討課程,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十年後更是改頭換面,所以老師亦要經常重編教案,不似主流課程的備課工夫般一勞永逸,但這亦是愈來愈多家長追捧IB的原因。「香港的學生很會考試,考到43分(6科各滿分7分、總滿分42分;另完成延伸論文及知識理論論文加3分)去哪升學都行了!」大勢所趨,故近年傳統名校例如聖保羅男女校、真道書院、拔萃男書院等均把約三分之一高中學額轉開國際部,讓其學生修畢DSE中四後轉接DP。
聖保羅男女中學
在陳老師眼中,DSE原先的設計也近似IBDP——靈活、重高階思維訓練,但始終也要「求分數」量化教學成果,她認為不論IB、DSE、GCE或是其他,也是一套學制而已,彼此無分高下,只要學生身處其中能發揮所長;老師、家長能成其所好,那就是真・教育了。
撰文:關詠賢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IB系列三】孩子唸IB = 爸媽學放手 — IB難讀嗎?
【IB系列二】自主學習 跳出傳統框框
【IB系列一】小學中學課程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