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醫生】主觀的爸爸
2016-04-27
新病人的牌板上寫着Svetlana(化名) 這個俄文的女生名字,面前是個一家三口外籍家庭。
「我的女兒Svetlana已經19個月大了,但仍未懂説話,連單字都不會。」身材魁梧的爸爸用倫敦腔英語道。
「吾係」眼見小女孩一副混血兒樣貌,而在旁不多説話的媽媽,看來像中亞人士。
「那麽你們在家中跟她說甚麽話?」
「我祖籍東歐,但在英國出生,所以我的母語是英語。我太太來自哈薩克,主要跟女兒說俄語。」
素來有不少跨種族家庭到診所求診,「吾係」早已司空見慣。
「孩子的語言發展確實與家中的語言環境息息相關啊!」
「這個我明白。Svetlana是獨女,媽媽的英語又不太流利,家傭的就更差;而我工作時間很長,又要經常外出公幹,真沒法常在家中教她說話。有人提議我每晚跟她講牀邊故事, 試了一陣子,看不出甚麽效果;又帶過她上英語playgroup…」
「那很好啊!她上了多久?」
「上了一次便沒帶她去了,不外是跟一班同齡小孩嘰嘰呱呱,怎會學到講說話?」爸爸的語氣,沮喪中帶點不耐。
明顯地,這位爸爸對事情已有了結論,他來只是要我按他的指示辦。
「我認為Svetlana是語言發展較慢,需要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語言治療師一對一教她説話,我只需要你的一封轉介信。」
果然不出所料。
其實「吾係」一早發現Svetlana對人鮮有眼神接觸,對父母的叫喚和指令沒有即時應對,亦不多見她自發地跟爸媽互動,還不時無目的地轉動身體。這些都顯示,小女孩可能並不是如爸爸所想單純是語言發展遲緩,而是有自閉症。所以她的情況不是單靠專人語言治療就能處理,而是要上小組社交溝通訓練,稍後還要全面的發展評估。
可是,面對一位如此有立場的爸爸,勉強說服他改變看法恐怕不切實際。
誠然,我不大享受與這類極度主觀的家長打交道,不過深知服人從不能靠意氣,也不必爭朝夕; 姑且忍一忍,按旨照辦,維持和洽的關係,他日才有機會導他「從善如流」。
最終,我寫了轉介信,説服了爸爸稍後回來覆診,「看語言治療的效果」。他似乎滿意了,跟我握手道別時還説keep in touch保持聯絡。
或許這是英式外交辭令,不能盡信,但憑直覺「吾係」還是認為他們是會回來的。
作者:馮偉正醫生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馮醫生】泡泡醫生
【馮醫生】「過猶不及」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