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態度│帶來反效果的「民主」| Gary老師
2021-06-15
有位媽媽問:「你覺得我的孩子為甚麼會那麼害羞?」
她孩子今年8歲,是個乖巧的男孩,他的特點是:聽話,極少跟媽媽提出相反意見;對著老師,說話不多。媽媽對他這種表現十分大惑不解,她經常用溫柔並有耐性的溝通態度對孩子,怎樣也想不通為甚麼孩子那麼害羞不喜歡說話。
這位媽媽很有本事,不只是醫生,而且有商業頭腦,創建自己的診所以外,又能夠管理好一個家庭。她嘗試實行民主的管教方式,對於日常生活的作息,經常會給這位8歲的男孩機會表達他自己的意見,當孩子的意見與她所想的不一致,她會請孩子再考慮一下,並且把自己的意見重新分析給孩子聽,直到孩子表示同意她已經預設好的生活模式。她覺得自己很民主並且用道理來說服孩子,並不算專制一言堂的那種育兒態度,她不明白為甚麼孩子會在人前害羞,不善於表達。這是她一直以來的心結。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沒有想出個中緣由呢?
作者經過一年來作為男孩的導師,並多次家訪得到以下的觀察與結論。這個男孩在媽媽面前是十分溫純有禮,與同學一起則有點不一樣,他充滿競爭性,通常都會深思熟慮才主動表達。在陌生環境卻比較慢熱內斂,缺少自信與安全感。
媽媽的民主方式,經常都是最後「贏家」’,因為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後,媽媽會跟他講她的道理,孩子慢慢學會最快解決方法,就是讓媽媽來作決定,反正到最後都說不過媽媽。孩子有時索性放棄思考,遇到需要做選擇的時候,都把責任交給媽媽,等媽媽來負責做決定。
這位媽媽本意是良好的,希望用道理與民主方式引導孩子思考,也希望孩子感到媽媽給予他的尊重與自由,自己卻不自覺,其實她一直運用一種假民主的方式,弄巧反拙地培養出一個事事過於謹慎,缺乏主見而表現得害羞不夠自信的男孩。
這位媽媽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她的孩子呢?
1) 多鼓勵孩子表達,多聆聽孩子。對於比較強勢的父母,其實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因為父母總覺得孩子思想不夠成熟,不由自主地會跟孩子說道理,並且帶有幾分批判的味道,久而久之,孩子就寧願收埋自己。聆聽的最高境界是主動地聽,引導孩子完整地表達他的全部想法,不加添任何自己主觀的判斷,無論是出於同情心或者同理心都要合適地表達而不附加批評,這才是真正的聆聽。
2) 如果孩子並沒有要求父母的意見,在不導致犯法、犯不可逆轉的大錯情況下,多些給予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選擇,後果讓孩子承擔,這是他們成長必經之路。(當然,也需要考慮與孩子年齡合乎比例的情況。比如,吃飯時間,3歲的小孩與他15歲的哥哥都要喝冰冷的汽水,父母是不是都容許他們自己做決定呢?)
3) 對於年齡12歲以下的孩子,父母給他們做選擇的時候,不要完全開放式的自由選擇,先想好2-3個選項,選項都是孩子與父母都能夠承擔後果的。有些情況,並并不適宜讓孩子作選擇的,比如:星期一早上,不要問孩子要不要上學,萬一孩子選擇不上學,就痛罵孩子懶惰、不上進之類的。這樣的選擇是試探,並不是民主的體現。
作者:Gary老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