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 中國四大 | 詹漢銘校長
2021-04-30
近日觀看了一些短視頻,有部分引起我的興趣,有風趣幽默、有歷史亦有知識性的;其中,有一條視頻的內容是一班小學生在排隊回答有關中國各種四大東西,例如四大古都、四大發明、江南四大才子等,學生對大部分中國歷史或民間知識傳統有很深入的認識,能短時間內把各種四大正確回答,讓我也感受到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認識有多深,當中提到的包括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和南京;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江南四大才子:唐伯府、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還有很多,很有意思。
觀看了有關視頻後,我發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只認識很少,有些耳熟能詳的當然我也能回答,可是有不少我是不認識的,例如四大發明我當然知道,但四大古都我只能答出兩或三個,中國四大火爐更只能說出一兩個,對比起視頻內的小學生,真的差很遠。這些知識對日常生活可能未必很重要,其重要性卻是在於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讓每一代人也了解到一些我們的傳統知識和人物地理,這是一種非實質性的傳承,是一種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認知及認同,是一種沒有規限、沒有既定範疇下的傳承,是自然生成的。
小時候,在電視上會看到一些很有此意思的節目,例如民間傳奇讓我認識一些中國民間故事,包青天讓我認識到包公、展昭等,同時更記得龐太師如何從中作梗,還有梁山泊一百零八個好漢的傳奇事跡;這些節目是在正常學習外的一種自身文化歷史教育,不需死記硬背,卻能深入我們每一個小孩子的心裡,明白和知道很多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到今天,我仍能說出部分內容,雖然有不少也忘記了,但每當聽到或看到,我也會很自然的感到熟悉和一種親切感。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正規教育當然重要,軟性或生活化的傳播亦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很少見到一些如民間傳奇這類型的節目,雖然歷史劇集不斷拍攝,其內容卻天馬行空,甚至把人物或有關歷史事實作大幅修改或扭曲,三國誌便是一很明顯例證。要把文化歷史傳承下去,只靠書本或老師在學校教導未必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是需要在不同層次和層面將有關知識滲進生活中。我相信能說出梁山泊一百零八個好漢的年青人或學生未必會太多,能說出中國四大名著的可能更少,如我們希望歷史文化能傳承下去,不會流失,如何做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作者:詹漢銘校長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