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疾病 |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兒童二型糖尿病 | 慈慧幼苗
2021-03-04
以往糖尿病多屬年長人士常見的慢性疾病,但近年,患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數字有上升趨勢,情況令人關注。二型糖尿病的主因是與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兒童體重超標是引致二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未能控制血糖水平,更有機會引致急性及慢性併發症,後果嚴重。兒童保持均衡飲食及多做運動,控制體重,有助預防患上二型糖尿病。以下由兒童糖尿協會醫療顧問及香港兒童內分泌科學會會長游可聰醫生拆解一型及二型糖尿病的正確資訊,供家長深入認識糖尿病的真面目。
香港兒童二型糖尿病升幅較大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大部份病人為一型或二型糖尿病患者。
根據<香港兒童糖尿病名冊>的統計顯示,在1997年至2007年,患一型糖尿病兒童的數字是每年平均每100萬人中有2.2新增個案;2008年至2017年,則每年平均每100萬人中有4.3新增個案,而在2015年至2017年有緩和趨勢,相比其他北歐國家,例如芬蘭等國家的數字亦較低。
另一方面,患二型糖尿病兒童於1997年至2007年的數字是每年平均每100萬人中有1.27新增個案;2008年至2017年則每年平均每100萬人中有3.42新增個案,顯示患有二型糖尿病的兒童比一型糖尿病的兒童數字增幅較大。
發病年紀方面,一型糖尿病兒童平均於10.5歲發病,二型糖尿病兒童平均於14.7歲發病。男女患者比例方面,女童患一型糖尿病佔56.5%,男童患二型糖尿病佔51.9%。
兩大糖尿病類型
一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以致胰臟功能衰退,控制血糖穩定的胰島素分泌不足,令患者的血糖水平高。一型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所造成,遺傳因素方面,香港兒童患一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相比北歐國家為低,顯示香港兒童帶有較少致病基因;環境因素方面,有研究指兒童受腸病毒感染後,有機會使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誘發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對胰島素敏感度不足,以致他們的胰臟需要製造更多胰島素,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二型糖尿病是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及肥胖等問題所引致。
及早察覺典型病徵
病徵方面,一型及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糖分在血液積存,要靠小便排出體外,以致患者出現小便頻密及口渴的現象。
由於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身體不能有效地轉化體內的糖分成為能量,需要分解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製造能量,引致患者體重不正常地下降。
一型糖尿病及少數二型糖尿病患者亦可能會出現酮酸中毒的徵狀。人體分解脂肪的過程中會產生酮,當體內積聚過量酮,便有機會產生酮酸中毒,令患者出現疲倦、呼吸急促、肚痛、作噁、嘔吐等徵狀,嚴重的更會引致昏迷。
當家長發現兒童出現小便頻密、口渴及消瘦的典型糖尿病徵狀時,便要及早看醫生抽血檢查。
一型糖尿:四大治療原則
治療方面,一型糖尿病兒童基本上有四大原則控制血糖,大部份一型糖尿病兒童透過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每日需要於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注射;或透過胰島素泵注射胰島素,幫助兒童控制血糖。
第二個原則是監察血糖,建議兒童每日於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篤手指」,或透過24小時血糖監控儀器,以檢視兒童的血糖水平。
第三個原則是從飲食著手,患有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其家長可以約見營養師,學習及掌握碳水化合物的交換概念、學習看包裝食物的營養標籤以選擇適合的食物;家長亦可學習利用代糖製作適合糖尿病人進食的甜品及其他菜式等,以建立兒童均衡及健康的飲食習慣。
第四個原則是做運動,建議兒童每日做30分鐘或以上感興趣及中等強度的運動(即做完運動後有少許出汗、呼吸急速及心跳加快),例如:跑步、球類運動及踏單車等。
另外,患者注射胰島素後有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所以兒童及家長亦要認識低血糖的徵狀及正確處理方法。
二型糖尿:口服藥物作治療
二型糖尿病病童可以先透過做運動和調節飲食的方法控制血糖,如以上方法未能好好控制血糖,便需要服用雙胍類降血糖藥物。若效果仍未如理想,便要考慮注射胰島素或GLP-1受體促效劑,控制血糖。
急性及慢性併發症
如兒童不能好好控制血糖,可能會引致急性及慢性併發症,例如:一型糖尿病兒童注射胰島素不足,有機會引致酮酸中毒的急性併發症;如血糖長時間偏高,便會引起慢性併發症,影響身體的大、小血管,例如:影響眼睛的血管會形成視網膜病變、影響腎臟的血管會形成糖尿病腎病、影響下肢的大血管形成周邊血管病變等。
預防方法
由於二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習慣及肥胖所致,所以要兒童預防二型糖尿病,應先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建議每天做30分鐘或以上運動及保持均衡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及血糖。
雖然現時沒有研究顯示兒童多吃甜食或糖果會直接引起二型糖尿病,但如果兒童進食過量甜食或糖果,以致體重上升都是引致二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兒童要避免進食過量甜食或糖果。
由慈慧幼苗親子學堂 合作伙伴兒童糖尿協會醫療顧問及香港兒童內
作者:慈慧幼苗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