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Tsang】掌握填表技巧
2016-04-14

上次提及,部分地區由於「好學校」數目比例高,吸引不少家長申請,以至出現供不應求情況,需要從鄰近校網借入大量學位去滿足需求。不過,加入區外名額後,這些學校原來所佔的高比例反而被拖低,吸引力大減。
不可單看區內分佈
以九龍塘、九龍城區41校網為例,區內縱使有大量受家長追捧的「好學校」,但整個校網內小學統一派位乙部的總供應量卻只有400多個,而過去六年需要通過乙部派位的申請人均超過600人,近年更接近800人,表示有超過300人會被派到鄰近的黃大仙區43校網。
新建房屋構成額外需求
情況同樣嚴重的地區包括何文田、土瓜灣一帶的34校網。自2013年兩個公共屋邨入伙引入大量新居民後,統一派位乙部申請人數由700多人急增至大概1,100人,即使近兩年有兩間小學搬入啟德發展區令整體乙部學額供應量推高至700多個,兩者仍然相差400個,爭崩頭情況比41校網更嚴峻。
理想的填表順序
填小一統一派位表時,大多數家長都會因應本身喜好排列區內心儀小學。依照這樣的填表順序,申請人獲派愈前的志願理應代表派位結果愈滿意。在這個合理假設之下,如果一個校網內,申請人可以獲派首三志願的比例愈高,應該代表派位結果愈理想。
現實上要考慮其他申請人意願
不過,根據派位機制操作,這個情況,只會出現在選擇該校為第一志願的人數必須低於統一派位名額。任何小學要在完成處理所有申請人的第一志願後,如仍然有多餘名額,才會撥入填第二志願的申請者。比較近年各區名額分佈和獲派首三志願的人數顯示,以上那種普遍人認為「合理」的填表方法雖然仍是主流,但最終能夠獲派第二、三志願的申請人,都肯定採納了其他更合符現實的填表策略。
究竟怎樣才可以掌握區內形勢,敬請繼續留意 www.ohpama.com。
作者:Ia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