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地給孩子零用錢
2021-02-08
![](https://media-proc.ohpama.com/photo.php?s=https://cdn.ohpama.com/wp-content/uploads/master/2021/02/li02-1-4.jpg&f=jpeg&w=815&q=75)
春節將至,小朋友們是不是很盼望拿紅包(利是)?孩子還小時,紅包往往是直接由父母保管,隨著生日蠟燭一根根增多,不少父母開始讓孩子有自主權,正如平時領取零用錢一樣,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這些機會學習人生的重要課題——理財。
事實上,美國小孩確實需要從小學習管理金錢,因為他們一年的收穫並不少。今年初,一個名為RoosterMoney的理財教育App通過調查1萬名用戶發現,從4歲到14歲的小孩子在2017年全年平均獲得零用錢454元,這還不包括生日或者聖誕期間的額外金錢禮物,也就是說,孩子們平均每星期有零用錢8.74元。
理財專家指出,父母應該從小就向孩子灌輸有關金錢的正確觀念和理財常識,2013年一項劍橋大學研究發現,人們的金錢觀和理財習慣從七歲起就差不多都建立起來了。
父母給零用錢可以在孩子掌握數字觀念時就開始,明確告訴他們,這是讓他們有能力自行決定如何花錢購買所需,專家建議可按孩子年齡為基準,也就是說5歲孩子每周零用錢5元,6歲孩子6元,以此類推。
也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小學後,開始將平時準備花在孩子的錢轉交給孩子,而且約法三章,錢主要花在他們平時非必要的玩具、飲料上,尤其是外出時,可以避免家長和孩子就無謂花費意見不一,也讓孩子切身體會花錢買無用品是否值得。
有些家長更進一步,要求孩子支付家裡每月賬單的一定比例(比如1%),包括水、電、上網費等等,甚至有父母向孩子象徵性地收取「房租」,此事早前曾經惹來廣泛討論。雖然孩子可自由運用零用錢,但家長要有保護孩子不買不健康或危險物品的決策權。
不過,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時往往會有一些錯誤想法和做法,專家總結出以下5個常犯的錯誤,值得參考。
錯誤一:只注意給孩子多少錢,不注意孩子怎麼花錢。
給零用錢是教孩子理財最基本的第一步,但是,父母必須在給孩子零用錢的同時,跟他們討論要怎麼花費或儲蓄這些錢,才能達到理財教育的目的。
錯誤二:太晚開始給孩子零用錢。
大約半數的家長在孩子8歲以後才開始給零用錢。專家說這太晚了,應該讓理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更容易建立孩子儲蓄以及合理花費的觀念。
錯誤三:給兒子和女兒的零用錢數目不一。
美國註冊會計師學會(AICPA)調查指出,2/3的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有拿到零用錢,但只有一半的女人有同等經歷,這是不對的。
錯誤四:沒有制定花費零用錢的相關規定。
給孩子零用錢時,應該要求他們至少存起來一部分,教孩子「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存錢」,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儲蓄比例可以在1/4至1/3左右。
錯誤五:將零用錢和幫忙做家事綁在一起。
很多父母讓孩子幫忙做家事來賺取零用錢,曾有調查發現全美孩子平均每星期做6小時家務來「賺錢」。
但部分專家認為這不是給零用錢最好的方法,孩子是家中一分子,本來就應該幫忙做家務,一個更佳的方法是將家務事分為「付費」和「非付費」兩種。
付費的工作指的是不完全屬於自己的事,而是為集體(家庭)做貢獻的。比如:家中客廳、廚房等公共範圍的衛生,以及洗車、除草等等,孩子從事這些勞動時,就可以獲得報酬。相比之下,非付費的工作指的是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只是為自己服務的,以及一些孩子該做的基本小家務。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鋪和房間、洗碗、掃地等。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所以沒有報酬。這種明確的區分制度可以避免導致孩子純粹為了錢而勞動,不給錢就什麼都不做。
總括而言,零用錢是一種用來教育孩子理財觀念的工具,重點是幫助孩子學會理財技巧,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甚至學會怎麼多賺錢。
零用錢如何給、如何花,這裡面其實蘊含著不少人生大課題,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吧。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