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疫下親子夫妻關係易惡化 情緒心理輔導博士教家長修補家庭關係
2021-02-06

疫情已經持續逾一年有多,也許是困在家中的日子增加,家庭成員出現磨擦的頻率亦有所上升。生活逼人加上疫情夾擊,保持親子和夫妻關係和順,的確比以前困難不少。如果有專家為各位家長指點迷津,相信很快便能夠見到希望的曙光!
壓力下尋找新管教策略
疫情下留家學習、沒法外出玩耍,小朋友與家長很容易便會陷入困獸鬥的局面。一般來說,家長責罵他們的事情,總是離不開上網課不集中、做功課不專心等等。資深情緒心理學及輔導學導師余德淳博士指出,這些情況頻繁地出現有多個原因,第一點是因為小朋友現在幾乎一星期24小時都留在家中,家長見到他們做錯事、表現不好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
另一點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分針有莫大分別,在學校內,老師的管教方式是以「改變」為目標;相反,家長傾向採取「懲罰」,目的是希望可以盡快制止他們的不良行為,避免情況繼續下去。
「家庭甚少會用上警告的方式,面對小朋友(行為)的重複性,舉例一日到黑已經望見至少10次,家長沒可能再向他作出警告。所以對於小朋友而言,他們會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強大的敵意,兇惡程度遠超過學校老師。這個情況便會影響家長的情緒,令他們覺得:『我咁樣教你,你竟然咁樣對我?』進而便會令親子雙方產生對立關係。」
所以,余博士強調,在萬分生氣時,家長要盡可能先讓情緒保持冷靜,然後問自己:「點解我要對小朋友用咁憤怒嘅語氣同情緒呢?係咪因為想盡快制止佢哋嘅行為,所以先會咁急用咗種強勢嘅方式呢?」繼而再找出平和的緩解辦法。
與此同時,家長亦要保持客觀性,不要老是用同一種方式管教子女。「橫豎這個方法都已經不成功,倒不如嘗試一些新的方法,說不定會有用呢!在於家長的心理層面,如果新方法湊效,固然會好開心;如果不成功,起碼讓家長有希望,有一個新方向去繼續教好小朋友。」
另一方面,余博士建議,在教育子女的角色上,不可以總是只由一個人做「醜人」。因為如果每次都是只由爸爸或媽媽去進行訓導,在於小朋友的感覺,或者在家長自身的語氣態度來說,慢慢便會變得愈來愈強勢。「孩子會對這個家庭感到懼怕,於是就會對父母有所迴避,譬如見到父母不予理采,又或者選擇關閉門把自己困在房間。」
復課功課壓力兩大處理方向
小朋友之所以未能夠完成功課,與兩個原因不無關係,一方面學校會飛書追趕進度,另一方面因為留家太長時間,導致心散、不專心聽書。所以余博士建議,家長要在屋企訓練孩子的集中力,先作「預防」。舉例說,當小朋友在家中溫習做功課時,家長不要在房間或枱面上放置多餘的物品,免令他們心散。日復日持續進行,先幫助小朋友重新建立集中、專注力。
至於在「治療」方面,余博士認為,當小朋友追不上進度時,不用第一時間急著為他們找補習老師。「我覺得需要讓小朋友先感受和嘗試克服,不集中聽書、不認真做功課的後果。待他們吃完苦頭之後,才跟他們商量有關找人來補習的事。」他又提醒,切勿一下子補全科,哪一些科跟不上才安排補習,否則會令他們產生依賴。
^余博士指,他們見過不少情況,都是因為家長過份緊張,進而令到小朋友同樣變得十分緊張,所以成年人在這段時間如何保持心理、情緒穩定,亦同樣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