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國際學校 vs 傳統學校(上)│Joyce Wu
2021-01-08
隨著愈來愈多家庭計劃移民,加上可預期本地學制未來將迎來改革,近期不少家長都前來向我們查詢關於就讀國際學校的事宜,希望提前為子女做好準備。
不論對於現時正就讀幼稚園以至初小的小朋友而言,轉校也是一項對成長有莫大影響的經歷, 家長在作出安排時也遇上很多困惑,例如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的教學模式差異、是否每位小朋友都適合就讀國際學校、國際學校的小朋友中文水平會否較低、國際學校學生的紀律又是否欠佳,以至讓子女就讀國際學校是否一項值得的投資等等。
今期起一連兩篇文章,我將與大家逐一解答上述的疑問!
問題一: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的教學模式有甚麼分別?
在香港,大多數國際學校的小學都是以IBPYP或英國教育課程作為學制,而兩種學制的共通點是探究為本的教學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學校會鼓勵學生多發問、多思考及自我探究,目的是讓小朋友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學習解難、發掘新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向他們灌輸知識。
國際學校的教學宗旨自然有其吸引的地方,但實現起來又是否如想像中一樣呢?這就要視乎老師的資質及教學能力了。由於國際學校較為崇尚自主學習,在「學」與「習」之中傾向「學」的部分,也就是指學生需要從零到有吸收知識,老師除了需要因材施教外,更需要因應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思考方式及觀察力作調整,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學生的發問,因此國際學校學制對於老師的要求相當高。
相反,傳統學校則多數以「習」為教學主調,先向學生傳授不同學科的道理和理論,再以多方面的操練來令學生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自然能夠令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原理,但卻失去了培養了自我探索新事物的機會,對於將來在社會上應對課程知識以外的範圍就有機會碰壁。
問題二:近年不少傳統學校都開始轉用探究為本的教學方式,與國際學校有甚麼分別?
儘管不少傳統學校都慢慢改變教學模式,開始參照國際學校的探究為本方式進行教學。然而,正如上文所述,若老師能夠掌握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方式,自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探究的精神,但若拿捏得不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有機會因為思考方向有誤而碰釘,這也是國際學校教學方針的一項不足之處。
同時,傳統學校的老師大多來自傳統教學模式的洗禮,但香港教育制度的演變一直都欠缺前瞻性,大多數老師都未曾接受過這種新式教學法的培訓,而傳統學制下,每年的教學內容繁多,也令學生很難擁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探究及練習,因此兩者雖然同樣採取探究為本教學法,但從師資及學制上都有所差異,未必適合每一位學生嘗試。
問題三:是否每位小朋友都適合入讀國際學校?
儘管國際學校的教學宗旨是鼓勵小朋友自主探索和發掘知識,但由於每位學生的資質都不一樣,加上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的思維都會有所變化,因此是否適合國際學校可說是因人而異。
基於國際學校的理念,入讀的學生本身需要具備將不同事物連結起來的能力,而且能夠獨立思考,擁有從單一思維逐步開拓到其他事物的聯想力,才能透過學習的過程讓自己看到更多。
此外,國際學校鼓勵學生自行發掘,在課堂上的操練相比傳統學校就少得多。我本身並不完全反對操練,前提是這些操練需要帶來足夠的學習效率。因此,對於資質較弱、本身在連結知識方面的聯想能力較低,而且性格較為內向而甚少主動發問的學生,若未能在國際學校自由的教學模式中自行探索新知識,就有機會感到迷失,對心理及生理方面都會有所影響,因此家長在為子女安排轉校時,應先衡量子女的性格及學習傾向才作決定。
下星期繼續與大家分享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之間的分別!
作者:Joyce Wu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