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國際課程】國際文憑的優勢與不足(下)| Joyce Wu
2020-11-10
上篇與大家分享過國際文憑(IB)課程的理念以國際化為主,讓學生成為能夠適應地球村變化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IBO提倡的這種教學理念固然值得欣賞,但這種理念又是否適合每一位學生呢?
與傳統學與習的差異
相對於傳統的學制如DSE及過去的會考、高考學制,IB可說是一項嶄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學」與「習」,當中的「學」是指由零到有的學習過程;而「習」就是反覆的練習,將知識鞏固的過程。
在傳統的港式教學中,學校都較重視「習」的部分。一項知識的吸收,「習」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用作強化知識,更融會貫通地應用。記得小時候就讀傳統學校,老師教導我們顏色的混合,會利用有著顏色的水作為示範,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黃色的水加上藍色的水就會變成綠色這樣的道理。
而IB課程則更加強化這樣的教學模式,但會反過來讓學生自行嘗試混合不同顏色的水,進行自我探索(Self Exploration)的過程,最後才會引導學生思考背後的道理和意義。
相對於傳統教學,IB更著重「學」的一方面,讓同學從親身經歷中探索和學習,再以適度的「習」來鞏固知識。
性格決定學習模式
那麼,IB課程又是否適合每位小朋友就讀呢?那就要取決於小朋友的性格和老師的質素。
若小朋友本身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具備將知識串連起來的能力,往往就能適應IB的學習模式而有所得著;然而,若小朋友性格較為被動,儘管能夠透過IB體驗不同的事物,但若未能理解這些經歷背後的意義,漸漸就會迷失方向。加上IB學校不太著重考試,未必能夠及早發現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足,一旦到升學時才發現知識基礎打得不夠紮實,就會引申出不同的問題。
在重視「學」多於「習」的IB課程,學生的個人特質反而至關重要,也是家長是否選擇IB的重要考慮因素。
老師的能力是關鍵
正正由於IB以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為基礎而設計課程,老師就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IB課程對老師的教學方向及能力都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除了不能以單向的方式灌輸知識外,也要懂得拿捏引導學生思考,讓每位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進行反思,從而獲得更大得著。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若以檸檬汁在白紙上繪畫,只有在燈光下才能看出端倪。首次認識這項冷知識的學生,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會反覆嘗試去找出原因,而這時老師就需要循循善誘地從檸檬汁的物質、光線的原理等方面去解釋,讓學生得以思考及連結知識。
因此,若家長決定讓子女選讀IB課程,也需要了解學校的師資是否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自學能力。
校園的多元氣氛
上文與大家分享過,IB課程設有CAS的元素,鼓勵學生在課餘時也能著重創意、活動及服務,認識更多不同的群體,培養為人著想、關心身邊事物的特徵。然而,CAS元素是否真的能夠做到這樣的效果呢?
在香港,就讀IB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於中產家庭,他們都具備同樣的背景、來自同樣的社會階層。在我們從事教育的這些年來,我們都留意到IB學生大都對社會有相同的認知和了解;相較於傳統名校及屋邨學校的學生,他們有的身處社會弱勢、有的家境優渥,儘管來自不一樣的背景,但正好在校內形成一個社會的小縮影,能夠了解不一樣的文化與氛圍。
CAS的設立原意,是希望學生能夠體驗學術以外的不同生活,但與其從這些課程指定的活動中去體會及認識,我會建議家長鼓勵就讀IB的小朋友嘗試接觸社會各個階層,培養對人的敏感度和同理心,才能彌補IB校園多樣性的不足,也對全人發展,以至社會發展有更大好處。
作者:Joyce Wu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