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創新活化儒學德育】晉德學校校長:孩子懂和而不同 才可放眼世界
2020-09-28
![](https://media-proc.ohpama.com/photo.php?s=https://cdn.ohpama.com/wp-content/uploads/master/2020/09/169-4.png&f=jpeg&w=815&q=75)
隨著時代變遷,小朋友的學習需要和所需技能不斷改變。若將儒家思想帶進21世紀的課堂上,或許給人「古老」、「深奧」的印象。原來只要靈活取材,這些看似艱深的大道理,也能令小朋友的學習路上獲益良多。位於銅鑼灣的一所私立小學晉德學校(下稱晉德),深明儒家禮教在現代社會上的多重價值,致力透過學習儒家哲學鍛練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才德兼備、具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活化傳統價值 應對新世紀挑戰
將幾千年歷史的儒家思想帶進校園,難免令人充斥著疑惑:「課題會否落伍?小朋友年紀輕輕,會明白如此深奧的『仁義禮智信』嗎?學了又有甚麼得著?」對於外界這些質疑,晉德校長Jane Lancaster-Adlam表示,全球化的趨勢帶動了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的交流,當中少不免產生磨擦和矛盾,儒家推崇的和諧、文明和互相尊重等道德觀念,正正有助帶動現代社會運作。
儒家思想融入國際化課程 英普教學提升學習成效
有別於一般國際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晉德的中文比重較高,全因其注重中華文化及儒學背景。晉德主張注入中華文化,在中文課中,除了恆常講解經典儒家著作的含義和故事外,還會用傳統節日作主題教學,讓小朋友從中學習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例如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我們會安排同學吃應節食品、猜燈謎,認識傳統習俗,再由老師透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向學生講解嫦娥捨生取義的精神。」Jane補充說。
晉德致力將儒家思想融入國際化課程,透過結合儒家文化與現代情景,建立學生的品德和國際視野。以綜合探索研習科(Integrated Inquiry Studies)為例,學校會靈活地使用雙語學習,二年級的課程會先從日常生活入手,用中文教授「喜食‧惜食」的美德,再延伸到用英語教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Reduce, Reuse and Recycle)。
以持續評估取代考試 小班教學照顧學習差異
儒家主張有教無類,晉德亦秉承這個宗旨,推行小班教學,實行因材施教,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每班最多15名學生,並由一名華人導師和英語為母語的導師任教,確保班上所有同學都明白授課內容。學校十分關顧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設有3名特殊教育專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社交及心理輔導。疫情期間,學校更與蒙納殊大學 (Monash University)合作,安排了兩名輔導學碩士生為受影響的學生提供輔導。
為了減輕同學的測考壓力,晉德不設考試,以持續性評估例如課堂習作、小組習作、遊戲去評估學生表現。為了有效了解學生的進度,晉德每個學年都會進行6次統測,評估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再按個別需要調整教學方式或內容,讓老師可以給予學生適時支援。
家長在小朋友的學習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晉德十分鼓勵家校合作,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校園生活。家長平時可透過電郵或Seesaw應用程式聯絡老師。每個學期,學校都會舉行兩次家長茶會,分享孩子的學習成果。
欲了解更多晉德學校的資訊,家長可按此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