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訪問】救恩學校(小學部)歐偉民校長 培育學生愛鄰舍的精神
2020-09-11
歐偉民博士曾擔任國際學校的校長,及後轉往非牟利機構工作,今學年他又回到校園,加入救恩學校(小學部)(下稱「救恩」)這大家庭,成為新任校長,他到底為何輾轉又回到校園擔任要職?
^歐偉民亦曾給救恩的家長作分享,故學生和家長對他並不陌生。
教育傳承使命
對此,歐偉民解釋指,以往服務過的學校,資源相對豐富,但社會存在着不同階層人士,故希望進入基層,認識他們當下的需要。在非牟利機構工作,歐偉民有機會深入社區,了解到基層人士所面對的困難,以及他們那份聽了讓人心酸的孤單感,為此歐偉民希望能幫助解決基層人士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情。
然而,在機構工作的五年間,歐偉民回應基層家庭的需要的同時,亦思考如何可將使命延續,「那就得依靠傳承,而當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把重回校園服務形容為「召喚」,希望將愛鄰舍的精神植入孩子的心中。
「我希望把曾看到過的基層需要帶進學校,讓下一代於成長中不僅看到自己的需要,也能記掛着社區裏有些相對沒那麼幸運的人,他們正掙扎求存,並給予他們回應。」
^歐偉民未接任救恩校長前,原來曾到該校跟學生分享香港的貧窮問題。
發展助人的心
歐偉民留意到,香港不少孩子都成長在幸福且物質較富裕的家庭,對將來的展望多是入讀名校、找份好工作,全是從自身出發;但他希望透過教育,教導孩子要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
「讀書和學習固然要用心,但我也希望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學習背後的意義:不只是為自己,而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幫助別人。這是教育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而要讓學生明白別人的境況,經歷很重要。「學習不只為獲得相應的學歷,也是為了有所經歷;而學校不僅讓學生在課室裏學習,亦可設置不同的場景讓他們有所經歷,了解別人所面對的困境。」
望可真實體驗
歐偉民強調學生要有真實的體驗,故希望疫情過後能有機會安排他們走進社區,從而會發現到「有單親家庭,或父母患病的,未能好好照顧孩子,導致孩子相對較貧乏;亦有獨居長者、精神或智力有特別需要人士等等,這一切,都希望學生通過真實體驗後,思考將來如何利用自身能力,照顧他們的需要。」
若疫情持續,未能讓學生出外進行社區體驗,歐偉民也希望可邀請不同團體到校進行活動,藉此培育學生有顆愛鄰舍的心。
^牆上畫中人是歐偉民的兒子,出自大女兒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