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健康】在家學習度數急增 視光師分享3招控制近視加深速度
2020-09-07
隨著電子產品普及化,小朋友患近視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家學習成為新常態,學童的網上學習時間增長,兒童近視問題愈趨嚴重。雖說近視很常見,但家長也不容忽視,因為近視度數只會有增無減,小朋友患深近視,對眼睛健康更有深遠影響。
發育期度數增長快 深近視增眼疾風險
小朋友的眼睛處於成長階段,近視一旦出現,便會隨著眼球生長而不斷增加,而且患上近視的年齡愈早,小朋友日後患深近視的機會愈大。依照世界衞生組織標準,近視超過500度為深近視。深近視除了影響小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及運動表現,視網膜更會隨著近視度數增加而變得愈來愈薄,長遠增加患上各種眼疾的風險,較常見的為視網膜脫落[i]、黃斑點病變[ii]、白內障[iii]和青光眼[iv]。
把握黃金期 3大方法控制近視
6 -12歲的小朋友眼睛發育快,近視加深速度較高,家長宜把握這段控制近視黃金期,幫助小朋友養成良好習慣,減慢近視加深速度。若發現小朋友有近視問題,家長要及早控制,減低日後出現各種眼疾的風險。註冊眼科視光師鄧子誠現為大家介紹3個控制近視方案:
1. 行為控制
培養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達到預防和控制近視的功效。小朋友在家閱讀和使用電子產品時,要保持適當的視距,距離書本最少30厘米,看電腦要保持50厘米。除了要保持閱讀環境光線充足,每進行30分鐘近距離閱讀,便應讓眼睛休息2分鐘。
▲家長可多和小朋友一同參與戶外活動,適量接觸陽光,吸收維他命D,同時別忘記佩戴有效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2. 光學控制
以往一般近視眼鏡只有矯正視力功能,無助減慢近視加深。而隨著科技發展,現今坊間已推出了不少能為佩戴者提供控制近視功效的眼鏡鏡片、軟性或硬性隱形眼鏡(Ortho-K),它們是應用了不同的光學原理,觸發眼球生長的自然機制,減慢眼軸增長,控制近視加深。
3. 藥物控制
滴眼藥物有助控制近視加深,阿托品(Atropine)眼藥水是眼科醫生常處方的藥物。
如何選擇合適的近視控制方案?
鄧子誠認為,每種控制近視的方案成效與優劣也各有不同,家長可尋求專業視光師協助,作全面的眼睛檢查,並按小朋友的真實情況,例如年齡、自理能力與生活習慣,及時安排合適的方案。
鄧續指近年市場上最新的產品為Hoya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MiyoSmart®兒童近視控制鏡片,它將D.I.M.S.技術 (近視離焦理論) 應用於鏡片上,通過為期2年的臨床實驗測試,證實有效延緩近視加深速度平均達60%,臨床研究當中有21.5% 的小孩近視更是零增長。作為非入侵性方案,MiyoSmart®兒童近視控制鏡片較容易處理,毋須接觸眼睛,戴起來與普通近視眼鏡無異,年紀小、自理能力較低的小朋友都適用。
▲考慮到小孩大多活潑好動, MiyoSmart®採用纖薄輕巧且抗衝擊力高的聚碳酸酯鏡片,有全面的紫外線防護,保護小孩雙眼,安全可靠。
了解更多:
HOYA MiyoSmart 兒童近視控制鏡
【#HOYA學堂】— 視光師話你知:6個孩子可能患上近視的徵狀
【#HOYA學堂】— 視光師話你知:深近視會誘發嚴重眼疾
【#HOYA學堂】— 視光師話你知:小孩近視要管理
【#HOYA學堂】— 視光師話你知:小孩近視管理應何時開始?
【#HOYA學堂】— 視光師話你知:如何選擇合適的近視控制方案?
[i] Ogawa and Tanaka (1988) and the Eye Disease Control Study (1993)
[ii] Vongphanit J, Mitchell P, Wang JJ. Prevalence and progression of myopic retinopathy in an older population. Ophthalmology. 2002;109(4):704-711. doi:10.1016/s0161-6420(01)01024-7
[iii] Kanthan GL, Mitchell P, Rochtchina E, Cumming RG, Wang JJ. Myopia and the long-term incidence of cataract and cataract surgery: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 Clin Exp Ophthalmol. 2014;42(4):347-353. doi:10.1111/ceo.12206
[iv] Perera SA, Wong TY, Tay W, Foster PJ, Saw S, Aung T. Refractive Error, Axial Dimensions, and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The Singapore Malay Eye Study. Arch Ophthalmol. 2010;128(7):900–905. doi:10.1001/archophthalmol.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