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慧】年少時三次想到死
2016-03-10

當我想着是甚麼令一個十二歲孩子想自殺並付諸行動時,才記得,讀書年代,我也有三次想到死。
第一次,約十三歲那年,我抱着比我小十年的妹妹,對她說我想死。三歲的她竟大哭起來叫我不要死。已想不起是甚麼令年少的我那麼難過,難過得對妹妹說這話。大概是持續感到沒人關心吧。我成長於「地小人多」、父母長時間工作、很少真正溝通的家庭;在學校,各方面亦相當平庸,沒獲得老師或同學愛戴。於是,傻傻的我得從三歲妹妹的眼淚中討認同。
中二是我的反叛年。我和一個同學闖禍給逮着,被召到教員室外的走廊等見訓導主任。等待時,我和她害怕面對後果,竟商議出「不如一起跳下去」的點子來,可是教員室在二樓,跳下去恐怕死不了,便沒行動。及後我們面對一連串的懲罰:見家長、見校長、停課、禁止參與課外活動。這些都不及家人的責難和教師的蔑視令人難受,於是我念念不忘:「死了,便不用面對這些!」不過當時班主任對我說:「你本質不壞,以後不要令我失望。」一個人的一句話,彷如荒漠甘泉,令這迷失少女不願頑劣下去,甚至用功唸起書來。
中六那年,同級某同學跳樓輕生。雖然我和他不熟,但過去六年都在學校見到他,他的離去,是我第一次和死亡那麼接近。那段日子我天天想着「死」--不是想自殺,而是神經質地覺得自己隨時會死,就是在大廈旁的平台走路,也不斷抬頭看有沒有人或物件從天而降擊斃我,並真切害怕起來。因我不是事主同班同學,並沒得到校方任何輔導。我只是將奇怪想法告訴身邊一個女同學。往後數星期,她常常陪着我,連下課去廁所也拖着我的手一起去,我的心才慢慢安定下來。
現在想來,第一次想到死是因為以為自己的存在毫無意義;第二次則是想逃避後果;第三次是恐懼加點抑鬱。所謂三次「想到死」,幸好只是想想,沒有付諸實行。我想,那是因為妹妹的哭聲令當時的我知道我不是完全孤獨;班主任的話令我感到我要面對的後果也不是太可怕;女同學的陪伴令我不那麼懼怕。
四日內三宗學童自殺,令局長要跟教育界開會、大學亦開緊急會議、專家大談自殺徵兆。這些都可能有用,但我相信最能扭轉局面的,往往是少年人的身邊人給他/她的一種肯定、一句溫暖的話,或默默的陪伴而已。
中二那年的班主任,想必已忘了對我說過那樣一句話,更想也沒想過他一句話對我影響之深,令我到今日依然記住。
作者:王思慧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