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電子健康紀錄 周日起互通
2016-03-08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本周日(十三日)起正式啟用,公立及私家醫院經病人授權後,可透過雙向互通制度查閱及上載病人的電子病歷紀錄,包括個人身分資料、不良反應和敏感情況及防疫注射紀錄等九項資料。私人診所方面,僅三十多間有意參加,有不打算參加的私家醫生擔憂病歷互通後,會遭公院醫生批判。政府會接觸醫療集團及與醫學會加強合作,推動更多私家醫生加入。
現行單向電子病歷系統PPI-ePR,只容許私家醫生向公院查詢病人病歷,新系統下病人病歷將雙向互通,全數十一間私立醫院都參加,本周日起正式啟用。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強調,推行病歷互通系統是二○○八年政府提出眾多醫療改革的其中之一,有助減少病人重複用藥,加強醫護服務連貫性,及推動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
參與病人屆時需帶備香港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親臨公立及私營醫院、衞生署轄下診所及已參加私家診所;或透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站、郵寄或傳真等登記,選取授權機構,然後簽署同意書。
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牙醫和助產士取得病人授權後,可讀取及上載病人共九項資料,包括個人身分資料、不良反應和敏感情況、用藥情況、出院紀錄、化驗和放射結果,以及防疫注射紀錄等。每一次醫護查閱病人紀錄,病人會收到短訊提示。
過去有超過四十八萬名病人登記PPI-ePR,電子健康紀錄專員陳選堯表示,截至上周新系統有逾七千名病人登記;而登記PPI-ePR的逾三千五百間私家診所中,僅三十多間有意參加新系統。
有私家醫生表明不會參加新互通計畫,並擔心病歷互通後,會遭公院醫生批判,「試過有公院兒科醫生打電話詳細追問每隻藥;亦有其他私家醫生曾被公院醫生投訴,其後告去醫委會。」
新系統第二階段包括提供造影檢查影像、中醫醫療記錄電子化、容許病人設「保險箱」扣起個別敏感資料不互通,其餘醫護界別如物理治療師等的查閱範圍等,將在下個立法年度探討,並向財委會申請四億元撥款,最快明年推行。
文章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