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Tsang】「一條龍」的浪漫
2016-03-05

不少家長在面對本港現時的升學制度時,因為感到整個系統相當繁複,早年已有不少家長開始選擇在本地制度以外的國際學校,為求避開這個複雜的本地升學制度。當然,先決條件是有能力負擔這類學校沉重的學費開支,但即使有能力應付高昂的學習費用,事實上是否代表國際學校就是香港家長唯一的選擇呢?
國際學校師生比例低
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在現實環境中各種學校體系分別有本身的長短處,固然如果經濟許可,大多數本港國際學校的「超小班」教學環境必定能為學生提供更「貼身」的教育,能夠在增加師生交流和接觸下達到因材施教的理想學習效果。一所學校要達到這種效果,先決條件便需要大量的學習資源(主要靠降低師生比例)去維持,所以這些學校的學費開支自然較其他本地學校高出數倍。
國際學校以外的選擇
如果以上兩項均為選擇國際學校的主要原因,那麼其實家長希望為子女提供的理想學習環境,就只是一個可以在無升學壓力下完成中、小學課程,而且學校可以在校內提供充足資源去支援學生學習的環境。那麼,選擇國際學校的原因,便只是因為剛巧大多數國際學校的條件都能夠符合以上的家長願望,而並非所有國際學校都比本地學校更為優勝。
本地「一條龍」加入
在2000年局方推出了「一條龍」辦學模式,除了鼓勵資助小學與中學結為「一條龍」以外,亦在隨後數年新辦了多所直資「一條龍」中、小學,為希望子女可以在一個毋須受升學壓力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家長提供一個「價廉物美」的本地選擇。直資「一條龍」中、小學通過教育局按每位合資格學生的資助,加上收取學生較低的學費和辦學團體的額外資源,為校內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因應每人個別差異的合適學習環境。
事前宜作充分了解
本港大部分直資小學均為新辦學校,多數辦學歷史都在二十年以內,故此在創校時都定出了較為獨特的辦學理念,目的是讓家長和學生在選校時能較容易就學校所採用的語文環境、活動及學習模式等因素而作出符合個人要求的決定。
由於大多數直資小學都會有上述提及的特色,在收生時除了要考慮考生與其他人的互動能力之外,表達和溝通能力等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而主動的學習態度亦是在這類學校學習的重要基礎。
作者:Ian Tsang
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