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文】《行為功能》

2020-02-13


一位自閉症學生,六歲,上課時總是心不在焉,有時東張西望,手舞足蹈,說話不着邊際;有時低頭不語,反應緩慢,好像很疲倦似的。

治療師為了調整他的「學習怎樣學習」行為,決定對他進行「特訓」:每當他安靜,手放大腿上,兩腳着地不動,治療師會立刻給予代幣並稱讚他;若學生發出噪音或郁動手腳,治療師會立刻停止給予代幣,責備他及出手制止。

我觀察了幾分鐘,看到學生會保持安靜及把雙手放好。可是,治療師並不滿意他有時候會輕微移動雙腳,所以不停用手按着他,並責備他沒有安坐。

治療師不斷責備,可是學生並不在意,只是左顧右盼及不停眨眼。

我認為治療師可能一時被學生的小動作分心,忘記了行為分析的操作原理和重點。

根據很多臨床實驗和科學研究報告,應用行為分析(ABA)能有效管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可是,有效的策略並不着重遏止或減少表徵行為,而是分析行為背後的功能,查找學生的不足,然後根據個別學生的能力,教導他們學會及應用社會大眾較為接受的行為,來替代不恰當行為。例如:一個學生手舞足蹈,原來是為了獲取別人的關注,治療師可以教他用說話或手勢跟同學溝通,或上課時舉手叫老師,或小息時邀請朋友跟他遊玩,或教他一技之長,用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而不是只懲罰他手舞足蹈,漠視他想得到別人關注的需要。

除了引人注意,行為的一般功能還有:獲取物件、逃避、自我刺激、溝通、控制和宣洩情緒等。由於人類的行為複雜多變,而且還可能涉及情緒和不同的環境因素,很多行為會有多過一個功能,而且功能會不時轉變。

這位六歲學生,不時移動雙腿,究竟原因何在?是不是只為了讓自己坐得舒服一點,還是另有目的?究竟這個行為會不會影響他的學習,或構成其他風險因素?我跟治療師討論,學生左顧右盼,不停用力眨眼,是不是他的眼睛不舒服,或可能是用來娛樂自己的一個自我刺激行為?

我建議治療師不需執着要學生把雙腿放好,而是針對「自我刺激」這個功能,教他玩不同的遊戲和提升他對遊玩的興趣,並協助他選擇在適當時候娛樂自己。更重要的是,設計全面的社交課程,讓他享受跟朋友互動溝通的樂趣和刺激。

 

作者:馮耀文
愛培自閉症基金義務顧問

相關閱讀:

【馮耀文】《行為風險》

【馮耀文】為甚麼不管理行為問題? 

熱門文章

親子教養|孩子被寵壞 的5大特徵?親子專家教你見招拆招!
03-18
育兒漫畫|當2個孩子的媽媽,難上加難|牛媽彭小蹦
03-30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小米SU7車禍︱不忍女兒被燒至碳化 父親悲痛:只剩下骨頭架子
04-02
麥明詩 為老公親手打造一物件 盛勁為大讚:呢個老婆不得了﹗
03-31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世上永恆不變的愛|梁紀昌
2025-04-03
外國媽媽精心設計25條問題 讓爸媽了解孩子在校情況
2025-04-02
媽媽陪着孩子走過 做功課 的壞心情:我們都很努力了|我們不只是老師
2025-04-02
懲罰隱藏的風險|Connie Walk
2025-04-01
家有體弱兒是怎樣的體驗?|孝瑜療日常
2025-03-3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