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未來世界的課程
2019-12-13
一百五十年前,哈佛大學校長Dr. Denis Simon認為大學建立的學科能讓人進入專業領域、從事穩定和終生的工作。一百五十年後,專科專業的傳統大學逐漸被淘汰,各國在教改上都積極為未來尋找出路。
處於多事之秋的香港,教育官員只針對通識的「害處」,卻不明白未來需要更廣泛、靈活和適應性的通識科,以及更全面的STEM課程。如果香港還不急起直追,下一代將難以在未來世界出人頭地。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問題,已不能簡單用某專門學問解決。例如高科技被利用到監控社會和維穩時,不是法律、國際政治和社會公共行政等專業可以應付。同樣地,空有科研精神和技術,卻缺乏道德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素質,隨時毀滅人類文明。
就以STEM為例,歐美教育專家已提出STEM4.0,即是除了教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外,還要重組融合更多學科,從而演變出能配合未來世界需要,以解決複雜問題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太早讓學生變成專科專才,反而扼殺了其發展的高度和彈性。
面對以上改革,最大挑戰並非課程設計,而是老師如何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動手學習,合夥學習,讓他們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解決難題。要出現這結果,教育界需要顛覆性的改革,但政府和教育官員好像力有不逮。
作者:張慧慈
頭條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