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音樂遊戲 培育幼兒音樂智能
2016-01-29
從小培養幼兒的音樂智能,不但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更有助學習和智能發展,提升創作力。所謂音樂智能,具體來說,就是幼兒對節奏、音高和音色的敏感度。然而,音樂創作在社會普遍不受重視,也甚少被視為課程的教學重點,香港的學前幼兒一直較少機會參與課堂的音樂遊戲和進行音樂創作。
加德納(1983)指出,富音樂智能的幼兒能感知音高、音調和節奏模式,能創造和譜寫旋律或節奏,並組織有節奏的音樂。具音樂智能的幼兒有着各種的特性,例如他們對於新歌或旋律只要聽過幾次,就能把它唱出來,且容易辨別歌曲的音高;能用聽到的旋律及基本節奏來創作簡單的曲調;對於一首音樂作品的情感,能易於掌握和表達;有些幼兒更能隨着音樂的節奏創出各種肢體動作;亦善於發現生活中簡單的樂器(如筷子、紙張),並能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來製作樂器。
從聽音樂入手
筆者近期的研究和經驗支持以音樂作為媒介,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欣賞能力。另外也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讓他們通過聲音、節奏和音樂遊戲來學習,培育他們的音樂智能。以下是數個具體建議:
一、從欣賞音樂開始:
家長可撮取一段大約一至兩分鐘簡短的音樂片段與幼兒一同欣賞,在欣賞過程中,彼此暢談對音樂的感受和情感,能提升他們的感知能力;
二、鼓勵幼兒多聽多唱和跳舞:
讓幼兒多聆聽優美的樂曲旋律,鼓勵他們哼唱、隨着節奏拍踏和唱歌,亦可嘗試按着節拍,運用上肢、下肢及全身的肢體動作,創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律動,並自設喜愛的舞步或跳出簡單的舞蹈;
三、用聲音、節奏遊戲來培養創作能力:
從幼兒在日常生活聽到的車聲、笑聲或雨聲,鼓勵他們以不同的節奏(ti-titati-tita)創作出自己喜愛的節奏聲音(ha-haheeha-hahee);繼而以「問答」形式與幼兒互相對唱,用有趣的聲音創出不同節奏(bi-gabubi-gabu>dumba-baba-badum),以培養他們節拍上的組織能力及節奏感。
兒童期是幼兒音樂智能發展的重要時期,家長不妨通過各種音樂遊戲,潛移默化地培育子女的音樂智能。
作者:劉永慈
文章獲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