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Tsang】直資體制自毀長城
2019-03-07

教育局近期接二連三推出修改中一入學政策的建議,包括提前通知學生「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取錄結果,以及建議放寬開辦英文中學的門檻,兩者的實行均會明顯削弱現時直資中學在未來對於普遍家長的吸引力。
相關文章:
近年相繼否決學校直資申請
自從2012年協恩中學成為最後一間成功申請參加「直接資助計劃」的學校之後,隨後兩間位於港島灣仔區的傳統中學申請参加「直接資助計劃」均相繼失敗,都惹人揣測局方似乎已經不再歡迎更多直資學校的成立。
直資學校勿忘初衷
其實教育局當初鼓勵學校參加「直接資助計劃」、並且希望更多小學與中學建立成為「一條龍」體制,目標是為了可以在現時傳統官立、資助學校制度以外,在私營學校體系內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另類」的學習環境。
直資學校踏上不歸路
奈何多年前個別新派直資學校竟然以個别學生成功成為文憑試狀元為招徠,引致不少家長對直資學校「另類」的學習環境產生出「怪獸」期望。其他直資學校為了保持競爭力,紛紛效法有關學校在課程上的改變。
家長期望子女「愉快地」考入本地大學
而為了配合學校教學需要,更因而引發出全港直資小學和直資中學不論在收生條件和教學模式都越來越接近本地的傳統學校,直接導致本地學校體系出現失衡,由本來的百花齊放,再次回歸到以傳統教學為主導,完全違背當初鼓勵學校參加「直接資助計劃」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不只為考試
但其實以上情況的發生,並非純粹是直資學校本身的責任。歸根究底,都是香港家長普遍都慣常地擁有雙重標準。部份家長縱使希望為子女選擇少功課、少測考、輕鬆愉快、能夠提升學習興趣的環境,但是當他們的子女要面對呈分試、公開試等的挑戰時,他們卻竞期望這些「另類」的學習環境,能夠和傳統學校學生的考試能力睇齊。
在普羅大眾的期望下,直資學校為了求存亦樂意配合,而試問普遍直資學校除了選擇就範、放棄多年來全面推行的活動教學,還有其他方法保持與傳統學校的競爭力嗎?
作者:Ian Tsa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