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華中醫師】孕婦水腫應如何處理?

2018-08-08


在懷孕廿四周後,孕婦容易出現水腫的問題,這與孕期的激素和身體的變化有關。由於懷孕後血容量增加,血液較稀釋,子宮增大影響下肢回流等,都會使身體組織中的水液增加,形成水腫。水腫會最先出現在人體最低部位,足踝部,嚴重時可向上蔓延,這些都屬於生理性的水腫。

水腫早上輕,晚上重,一般在休息,抬高下肢後都能紓緩。若休息超過六小時以上,仍不能紓緩的水腫,且逐漸向上發展,很大機會是病理性的水腫,與高血壓、腎炎、蛋白尿有關,應找醫生作詳細的婦科檢查,以免出現併發症影響孕婦及胎兒健康。

三種證型

脾虛型: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腫、皮薄光亮、按則凹陷、腹脹、氣短懶言、口淡、胃口差、小便少、大便稀爛。

治療法:以健脾除濕,行水消腫為主。

方藥:白朮、茯苓、大腹皮、生薑皮、陳皮、山藥、白扁豆、黨參。

腎虛型:妊娠中晚期,面浮肢腫、以下肢明顯、按則凹陷、頭暈耳鳴、腰痠無力、下肢冷、心悸氣短、小便不暢。

治療法:以補腎溫陽,化氣行水為主。

方藥: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山藥、菟絲子、杜仲、桑寄生。

氣滯型:妊娠中晚期,四肢腫脹、先雙足、漸至小腿、皮色不變、壓痕不明顯、頭暈、胸脅脹滿、胃口少。

治療法:以理氣行滯,化濕消腫為主。

方藥:香附、陳皮、烏藥、木瓜、紫蘇葉、茯苓、甘草。

 

七大注意

1.避免久站、久坐,經常伸展腿部,動動小腿、腳跟及腳趾。

2.穿舒適的衣服和鞋襪,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回流。

3.保持心情紓緩,不要受精神刺激。

4.注意飲食應低鹽分,足夠蛋白質和蔬果。

5.保持生活規律、睡眠充足、安靜環境、左側臥位。

6.做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游泳。

7.注意保暖,使血液循環暢通。

 

作者: 郭志華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修畢中醫學碩士(針灸)課程,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東週刊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親子互動 |孩子需要互動,而非「三陪」|邱振明
04-01
1個月大女嬰耳後長紅斑 家人誤當 胎記 一查竟是 嬰兒血管瘤 | 附胎記和血管瘤區分方法
10-09
BB除痰十全大法
02-11
梁諾妍1歲細女眼下「士多啤梨痣」最新情況 3次治療後患處縮細 仍需計繼續治療
04-02
旺角兩童 偷竊 手機配件 店家公開CCTV怒斥手法老練 媽媽翌日帶子登門道歉賠償
04-02

陀B想旅行?睇咗呢10點先至好 Babymoon
2025-03-25
準媽媽減壓|大肚都要「透氣」!6招教你孕期壓力清零
2025-03-24
孕媽 咪執漏!超詳細產前產後必需品checklist
2025-03-20
懷孕媽媽寫真 十個必影動作!附拍攝機構推介
2025-03-17
清胎毒 | 懷孕晚期之食療|王婷
2025-03-13
懷孕中期之養生食療|王婷
2025-02-0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