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情緒是會傳染的?
2015-11-13

當小朋友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時,例如:表現退縮、緊張、害羞、暴燥甚至乎表現得焦慮,家長通常都會感到很煩惱,想盡辦法去了解及嘗試解決小朋友的問題,但往往都未能找出原因或徹底解決問題,究竟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是問題不只出在小朋友身上,而是同時出在父母和家庭上,我們往往只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小朋友的問題上。但是,有沒有想過原來自己或家庭中出現的情緒都可能會感染影響到在身旁的小朋友?
根據「博域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家人不謹是住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在情緒和情感上亦是連在一起,透過互動互相影響着對方。小朋友就像海綿,當家庭上出現情緒的時候(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小朋友都會吸收到並從行為上表現出來。
曾經有一位小朋友,每當家長陪同他進行評估時,便會表現得相當緊張、坐立不安,遇到不確定答案的問題時更會低頭不語,相反地,當父母不在的時候,他卻願意嘗試解答問題,也表現得較為自在,較勇於表達、發問不同的問題。為什麼呢?我們觀察後發現當小朋友未能正確地完成任務時,最緊張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父母,會在旁不斷提示他,並問他平時都能做到的,爲甚麼現在不能做到呢?無形之中把壓力轉移了給小朋友,更影響了他之後的表現和對自己的信心。
同樣地,家長在工作中承受着不少的壓力,或會感到不快,在工作結束後都可能把相關的情緒帶回家,小朋友都可能會被負面情緒所感染,出現情緒行爲問題。因此,如果父母能夠在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時首先檢視自己的情緒並作出適當的調節,再處理小朋友的問題時便會更得心應手!
另外,如果父母把過多的注意力(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放在小朋友身上,他們情感的喘息空間亦會相對較小,令他們較少有機會為自己思考丶為自己行動並感受自己的情緒(Brown, 2008)。所以,不妨在子女成長的時候,退一步,試着讓他們自由發展,認識自己,並發掘自己的喜好與長處!
References: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 Jason.
Brown, J. (2008).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Will You Please Fix Our Childre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ANZJFT) Vol.29 No.2 pp. 61-69.
圖中就是我們DIY來讓小朋友認識情緒詞彙的工具,稍後會向大家介紹它的製作方法,敬請留意!
作者: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