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功課真正意義】快樂學習方程式
多年來本港學生的功課問題備受關注,沉重的壓力衍生不少問題,令人反思「功課」的真正意義。「功課」原意是鞏固學習,或進一步引導學生作延伸思考。不過,過量的機械式抄寫及程度過深的習作,有機會消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活力。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於年初公布一項調查,發現五成四的受訪小學老師,指學生每日最少七份功課,六成受訪者更須為學生進行補課,苦了學生,也苦了家長。
課量多似乎成為常態,問題更延伸至幼稚園。育有兩名兒子的庄海芸,本身是一名普通話及中文導師,她發現幼子升上K3後功課量大增,有時更須花上一小時才能完成。她發現功課設計出現問題,例如數學科要抄寫數字;學生沒有學習過的背景下,中文科要完成造句功課,有時還會問感想。她並非完全反對造句功課,而是傾向改變模式,如嘗試和家長口頭造句、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用圖文和家長溝通。庄海芸續稱,功課應按照學生能力設計,讓他們有能力自行完成;同時只要功課有趣味,孩子不會不喜歡。早前她就去信兒子的班主任和校長反映功課問題,校方也採納了她的意見,取消造句功課。
改革課程重探究力
教育局於二○一五年向學校發出「家課與測驗指引——不操不忙有效學習」通告,有小學近年就積極作出轉變,期望改變坊間認為功課等於「操練」或「過量」的印象。位於天水圍的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校長謝煒珞指部分學生須做功課至深夜,令睡眠時間減少,影響專注力和日常學習。故此,學校兩年前逐步改革課程,減少傳統操練,重視探究力,着重培育學生才能和興趣。
李兆基小學希望學生多跑動,學生在小息時間可到菜田照顧及觀察植物。
此外,校方通過大量閱讀和朗讀,增強學生記憶,取代傳統抄寫和背誦。以英文科為例,新課程下的英文科按主題教育,再由老師配合不同圖書進行教學,小一生每年已可看逾二百本英文書;中文科則每日看一篇文章,一年也累計有三百多篇。正如校長謝煒珞所言,學到的知識最重要是能應用,專題及課堂習作再不是傳統的文章匯報,轉而製作實物卡通、主題參觀等取代。結果證明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強,整體水平見提升。
學生一邊進行探究,一邊以文字記錄。
英文科配合大量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自主學習形式靈活
至於位於北角的丹拿山循道學校,早於五年前已重新調整功課量,由校長朱敏娟親自帶領優質課業小組,逐一檢視每個年級各科的功課量,最終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多元自主學習。
朱敏娟強調,如原有課業能培訓學生思維及提升溝通能力,亦會保留。在功課抄寫或默書謄正上,因每位學生能力決定,可能需要多寫幾次才能達到要求,科任老師有自主權去作判斷,並沒有所謂「一刀切」政策。學校也推出更多有趣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把知識和生活結合,如數學科就設有研習部分,在學習三角形、圓形時,只要到不同地方尋找立體圖形並拍下短片,就可作功課呈交。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涉獵了埃及建築與文化。
學校每年更設「自主學習周」,今年以「民族文化」為主題,各班研習的國家不同,學生須於短時間內進行資料搜集,探討該國家飲食、服飾等文化,為期半年,過程中老師會給予指引。最終在自主學習日,學生可通過服飾表演、展板、場景等展示成果。朱敏娟就說學生製作巨型木馬,呈現土耳其《木馬屠城記》故事,他們更穿上土耳其服飾進行介紹,過程令人深刻,也達至自主學習的目標。
學生製作了巨型木馬,在自主學習日講述《木馬屠城記》故事。
文:星島日報記者
圖:親子王、網上圖片
獲星島日報及親子王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