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爸與返工媽 】純粹的快樂
2018-04-13
阿豬向來愛週街執樹葉執石頭,喜歡的話還會帶回家珍藏。
這天,阿豬在街上執到XXL巨型樹葉,心情跟執到金沒有兩樣。他一邊行,一邊愉快地揮舞巨葉,引來沿途的小朋友都執埋一份,分享執金的喜悅。
「污糟呀!唔好執!」
其中一位小朋友隨即被家長阻止。衛生這回事,實屬個人選擇,阿豬媽不評論。不過看見小朋友既失望又羨慕的眼神,作為一個媽媽,又有點心痛。
搭回家,遇上一位同樣帶著幼兒的街坊,她問阿豬:「嘩,執咁大塊樹葉,係咪拎返去做功課呀?」
「哦,唔係呀⋯⋯」 阿豬媽代為笑笑口回應,對方似乎覺得很奇怪(應該心想,那為何要執樹葉回家?)。
阿豬媽對此問題沒有反感,只是沒想過執樹葉會令人第一時間聯想到學校的功課,更沒想過我要為孩子執樹葉而解釋。
然後,阿豬媽將「功課」和剛才的「污糟呀!唔好執!」連繫在一起,幻想若學校有份要執樹葉的功課,那位家長又會否繼續阻止呢?(答案心照啦)。「污糟」其實是可以克服的,只是誘因不足,而功課就是很多家長突破障礙的誘因。
可是,世上最重要的學習誘因,不應該是孩子本身嗎?
功課本是學習的副產品,但香港的教育制度很有趣,喜歡本末倒置地用功課去驅動學習。要在這個有趣的教育制度中生存,家長就要無奈地將學校的要求放在孩子的興趣和自己的意願之上。自孩子兩三歲入學後,學校的主題做甚麼,全家就得配合,還要配合得剛剛好,否則就趕不及交功課,長遠影響成績,影響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