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士提反小學生創閱讀世界紀錄 與全球兒童同讀農夫故事
2015-10-28
雖然本地學生從小學習英文,但不少家長反映,子女考試成績不錯,卻欠缺應用能力,無論寫作還是口語,都不能流暢表達想法。Elsie知道,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以文學作品代替教科書,不但令學生透過閱讀自然吸收語文知識,更提升了應用能力。最近該校更參加了「Read Across The Globe」,與全球學生一起創下閱讀世界紀錄,推動閱讀風氣。
上周舉行的「Read Across the Globe」是一個全球性閱讀活動,來自15個國家的兒童在成人帶領下閱讀,創下「廿四小時內為最多孩子閱讀書本」的健力士世界紀錄。香港區由「牽手.香港」及「書伴我行(香港)基金」舉辦,邀請了本地1500名兒童參加。Elsie知道,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全校1至6年級亦有參與創舉。
校內閱讀風氣濃烈
聽校長衛燕華講,該校一向鼓勵學生多閱讀,今次參與活動除希望推廣閱讀風氣,亦因為大會指定閱讀的《Farmer Will Allen and the Growing Table》一書訊息正面。內容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籃球員Will Allen變成農夫,研究耕種技術以改善糧食不足問題。「這本書充滿環保意識之餘,同學會從故事中了解到主角有偉大夢想,只要堅持,就可夢想成真。」
她表示,學校一向有很強的閱讀風氣,每天有20分鐘閱讀時間,平日亦會舉辦角色扮演、作家講座等相關活動,更以英文圖書代替英文教科書,全因她認為文學作品教學效果比傳統教科書理想。
「一般教科書每一課有固定主題,如『How To Greet Your Parents』之後是『At The Park』,但主題之間沒有關聯,每課亦割裂地教閱讀理解、文法,然後做練習。」衛校長認為,這種模式令英文學習變得機械式,學生亦無法應用所學知識。「他們記住每課重點,考試能得到高分,但無法把語文連結到生活情景,也不認為語文是用來表達意思的。」文學作品取代課本
靈活運用語文不能靠操練,衛校長指,閱讀文學作品能提供更自然及完整的語文體驗。好像英文科以《Heidi》、《Tom Sawyer》、《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作品取代教科書,由老師帶領同學精讀內容,並一邊教授語文知識,包括文法、句子結構等,「如學習如何描寫表情,便會接觸到形容詞,累積詞彙。」除了吸收語文知識,同學亦要就圖書內容討論及發表意見,鍛煉語文應用能力。「不止討論某一句子或段落,而是整個故事,甚至角色處理事情的手法,發展下去更可加插生活經驗及時事,如讀《福爾摩斯》時討論查案手法,便可講到新聞事件。」她表示,從課堂了解到一本書可發掘出那麼多知識,同學對閱讀興趣更為濃厚,平日在校園亦見到人人手中一本書。
雖然鼓勵同學從閱讀學習,但衛校長補充,從不規定同學的閱讀數量。「低年級的圖書字少圖多,但高年級看《哈利波特》卻厚厚一本,所以量化沒太大意義。」相反,她認為提供空間給同學發展閱讀興趣,自會形成推動力。
反思全球糧食問題
Elsie亦同有份參加「Read Across the Globe」的小六生尉柏齡、林澄及周紀言傾過,他們都很享受活動,更對書本內容各有想法。尉柏齡非常佩服矢志為全世界供給糧食的主角Will Allen,「他為了理想而不肯放棄的精神很厲害。」旁邊的林澄就較欣賞為Will準備肥料及蚯蚓的朋友,「為朋友付出,我覺得他們是真正的好朋友。」而周紀言就從內容聯想到常識堂教授的貧窮問題,「知道非洲真的有國家正面對糧食不足。」
除了當日的活動,他們亦興奮地分享了不少閱讀心得。因自小聽爸爸說睡前故事而愛上閱讀的尉柏齡,最喜歡刺激的偵探小說,「如緊張的情節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便感到鬆一口氣。」
林澄就同Elsie講,閱讀可以趕走煩悶的心情,「如考試成績不好,我便會投入書本世界,暫時不去想成績。」他又感慨地表示,現時電話及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主流,很少人閱讀,「雖然我也有打機,但看書仍很吸引,又可獲得知識,不能被取代。」
數年前上課偷偷看書,被老師責罵的周紀言平日書不離手,「晚飯後不會立即看電視,而是拿起書本,看得投入時連媽媽叫我也聽不到呢。」因為看過很多精采圖書,她最近更開始創作以讀心術為主題的小說,「我亦有想過日後成為作家。」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同學對閱讀充滿熱情,難怪衛校長說不時要制止他們看書,鼓勵他們多花時間溫習。作者:覺得,要提升語文能力,除了多做練習,家長不妨考慮買幾本圖書與子女共讀,培養出興趣及習慣後,語文便會成為生活一部分,應用能力亦自然改善。
作者:Elsie陳
文章轉載自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