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正】虐兒(二) 辨識疑似受虐和施虐者
2018-01-22
接二連三的嚴重虐兒事件發生之後,社會人士議論紛紛,詢問有沒有方法及早識別懷疑受虐的兒童,以免悲劇再次發生。
其實有關政府部門是有為前線教師、社工、醫護、以至執法人員制定處理疑似虐兒個案的指引;然而前線工作極為繁忙,而指引厚達三百頁,就算有時間拿來研習,也難知從何入手。始終識別疑似受虐兒童的工作十分重要,以下一些簡化的資料,可望作為參考:
1.受虐兒童的肢體行為徵狀:
- 沒有合理解釋瘀斑、傷痕、毛髮脫落的部位、遭人噬咬的齒印;若瘀斑處於下陰,則代表孩子可能曾遭性虐待
- 多處不同時間和癒合程度的傷痕(代表長時間持續受虐)
- 沒有合理解釋的燒傷(如疑似由煙蒂造成的)或燙傷(疑似被浸在熱水中所致)
- 非常避忌與人有肢體接觸
- 放學不想回家
- 衣著跟當時天氣明顯不符 (如冷鋒襲港仍只穿單薄衣服)
- 對輕微的過失反應劇烈或異常驚恐
- 問及家庭生活時顯得極為避忌
- 性知識異常豐富、甚至公然倣作性行為
- 睡眠失調,甚至害怕上牀就寢
- 情緖低落,與人疏遠
- 施虐者行為特點:
- 對孩子的受傷經過作前後矛盾的描述
- 對孩子受傷無動於衷或誇張地關注
- 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得異常焦慮
- 把孩子標籤成問題的根源
- 聲稱孩子不誠實、編造故事,不應相信
- 言語上對孩子異常嚴苛
如果前線人員從兒童或家長發現上述情況,不能掉以輕心,須從速舉報或介入。然而,保護兒童免受虐待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普羅大眾也須知悉和關注。
作者:馮偉正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