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換生自白】我對德國教育的體會
2017-12-01
我曾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當交換生,在洪堡選擇了修讀American Studies。從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而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以前總是覺得課堂本該是老師講授、學生吸收,專心聽講才是好學生應有的模樣,相反有諸多意見的學生總會讓人感覺是壞學生。但在德國上學期間,我發現德國的教育模式和香港極為不同,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何地方也能成為課室
來到德國上課後,最深刻的是老師常常把課堂安排在課室以外的地方,例如餐廳、地鐵站、博物館等等。在柏林的日子,上課的地點不停轉換,一開始並不習慣,不過和當地的同學談起後,才發現他們上課從小已不是局限於單一的地點,任何地方也能成為課室。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正門。
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成長的重要里程
原來在不同地方上課的確有其價值。我覺得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成長的重要里程。有一次,我去Alexanderplatz(柏林市中心區的大型廣場)作實地考察,老師要求全班同學分成兩人一組,一人在大廈的高層觀察行人的動態;另一人走入人群中看看人們在做甚麽,之後再比較一下,由學生說出自己的感覺,老師不會作任何講解。這是考驗我們如何用言語來表述所見,每個人的感受各不同,各組同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表達也有不同,令我的記憶更深刻。
▲在大廈的高層觀察行人的動態。
不以老師的經驗取代學生的體會
也許,不少人都知道香港的大學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已經比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但其實在大學課堂中,也少不免出現老師不斷講授、學生較少機會發言的情況。來到德國後,才從德國同學的口中得知,連幼稚園的小朋友上課也是自己發表意見為主,多讓小朋友觀察、感受,盡量不以老師的經驗取代學生的體會。
▲來到德國上課後,最深刻的是老師常常把課堂安排在課室以外的地方,圖為戶外上課的情況。
對優、缺點直言不諱
每次到了外地,我都會很自然地把香港的一切與當地的情況作比較。在一次談到地鐵站的觀察時,我一方面把所寫的文章與同學分享,發表意見時說到不少香港的情況,用以比較。老師當時直言,她要知道的不是我以前的經驗,而是當時的所見所聞。其實,當時她的直言不諱讓我覺得頗難堪,始終她還面對著另外十多位同學。那時,我就意識到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是直接說出學生的缺點,不會轉彎抹角。當然,做得好的時候,老師也會不吝指出並表示讚賞。
▲在柏林的米特區(Mitte)西北部的分區Wedding與老師、同學一起享用黎巴嫩的菜式。
撰文:李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