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潮商學校】「寶校」不再 詹漢銘校長將學校 由保守變得更好玩!
2017-12-14
近年「 Happy School」效應大得可以,中西區香港潮商學校一直以來的功課量,以及教學模式都以兒童為本,令學習過程愉快,同時亦提昇探究動力──詹漢銘校長從不介意坊間視學校為「寶校」,他有很大空間營造一所「得意、好玩」的學校:近兩年,學校獲不少本地家長認同他的辦學精神,現時初小的本地與非華裔學生,各佔一半;「粵教中」的英文小學,有像國際學校般的語境,課外活動多元化:「小學時沒有被磨滅讀書的興趣,到中學才有學習動力……你一定要 keep住學生有興趣讀書返學,就算學習有壓力,他們都要找到動力、樂趣。」
怎樣令學校維持水平而不下滑,是他繼續要走之路。
在教育界 26年,詹漢銘校長坦言,小學考頭數名的,大多到中學便「無影」(名次):「這些學生叻,是因為『死谷爛谷』,包括學校、家長,學生根本不享受讀書;踏入青春期,根本不受你控制。反而成績中游,普普通通那些,上中學後又不差。」
家長放下「有色眼鏡」
學校改變傳統評核方式,像一、二年級以遊戲式的「闖關評估」代替小測,中英數常都是「玩攤位遊戲」。詹漢銘校長說:「我不想用『活動教學』來形容,只想課堂也入多些活動,令師生更多互動。」致力在津校課程框架下,改變教學模式,像早五、六年已較普遍官津早引入電子白板,加強互動元素:「在有限資源,希望請多些老師,以減少每位老師教的節數,令老師可以多些時間構思課堂活動,教學模式配合硬件,不再單一。」
現時非華裔學生與香港學生約六四之比:六年級是八比二,今年一年級生,已經是各佔一半。他坦言覺欣慰,是因為本地家長開始放下「有色眼鏡」:「跟小一的家長談起,他們很喜歡這個模式,亦認同要給子女相對開心的童年。」一直以來學校被視為「寶校」,這兩年能夠令本地學校生慢慢拉近非華裔學生比例,他形容是家長開明了:「偏見仍然有,無?也是騙人……這個社會不單有中國人,亦不只有日本人,學校不過是縮影罷了。有小部分家長原本抗拒,不過,讀下去會發現,那些學生真的不『曳』……其實,任何國籍的小朋友都一樣。」學校約有一半學生升讀英中。而學校的非華語中文課程屬「校本」,與本地學生分班上堂,較坊間同類課程深:「畢業生普遍有四、五年級水平。」
他是訓導主任出身,着緊學生言行,若犯校規不會姑息:「這代教育,不單是老師,甚至家長都太縱容孩子,近乎溺愛,連小朋友自己犯錯都不知;錯了,沒後果,便永遠學不好。」像學生講粗口,必定記大過——連口頭警告也不會有。「若只是衝口而出,沒有攻擊、挑釁性,我接受……否則,校規很清楚:打架、偷竊、講粗口,一定記大過。」
沒有刻意做「共融」活動,拉近學生距離:「不用標榜學生來自哪個國家。」不論任何人,在港生活得了解其文化,因此,每年一月有兩星期不同上課,以「香港」作議題,講六種不同不文特色:節日、歷史、宗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