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cy Lau】如何在孩子的教育上給予適當的幫助?
2017-08-10
相信大部分家長或導師,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曾在教學時經歷過挫敗的時候。
當孩子長時間學不懂某一種技巧,我們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1)故意不做 2)沉悶 3)事情太難所以不願意做/做不到
若然孩子學不懂某種技巧是因為不願合作,故意不做,那麼我們便應該先訓練孩子合作。若是由於沉悶,便應該從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而今次我想著重探討的是當孩子感到事情太難所以不願意做或做不到的情況。
許多家長曾向我抱怨說:「我教了很多次,不明白為何仍然學不懂。」每當我問他們是採取甚麼形式的教學時,絕大部分家長都表示用說教的方式,例如:「你應該這樣做」、「不可以這樣做」或「上一次已教了你應這樣做」。嚴格來說,這只是指出了孩子的錯處,而不是幫助孩子學習他們想教授的技巧,孩子只知道自己犯了錯卻不清楚甚麼是正確的做法。父母可能想藉此做法培養孩子的解難能力,只是若孩子長期被否定,有機會弄巧反拙,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抗拒學習,所以保持孩子於學習上的成功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應用行為分析(ABA)治療中,我們常常會運用提示教導孩子。提示可分為有效的提示和沒有效的提示。一個有效的提示可以引導孩子答出正確的答案。如若給予提示後,孩子依然答錯,那便是一個沒有效的提示。
有家長可能會問:「說教與口語提示有甚麼分別呢?」兩者的分別是在於出現的時間及孩子有否在輔助下練習正確的行為或答案的機會。說教是在孩子做錯或答錯後出現,家長希望孩子能從他們的教導中改變錯誤的行為或答案;而提示則在孩子犯錯前出現,確保孩子作出正確的行為或答案,給予孩子練習正確行為或答案的機會,好讓孩子成功。
提示可分為不同的種類以及不同的程度,包括身體提示、口語提示、手勢提示、文字提示、親身示範和影片示範。普遍而言,最直接的是全身體提示和全口語提示,其次為手勢提示和文字提示,而最間接則是親身示範及影片示範。成功的教學需要一個好的開始。當教導新技巧時,家長應給予最直接的提示,確保孩子學習到正確的知識。其後,便可慢慢地減少提示,讓孩子獨立地答出正確的答案,避免孩子過分依賴提示。
作者:Quincy Lau
愛培自閉症基金行為分析監督主任(應用行為分析)
相關文章:
【Quincy Lau】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