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注意】專家助家長識破添加劑陷阱
2017-02-27
對於大部份消費者,其實現有的食品標籤制度,很多時恍如形同虛設,原因是法例容許可以不同名稱標示食品所含成份,故即使生產商正確列明,仍易造成被誤以為沒化學成份的「瞞天過海」假象。
為助家長小心預防,今期專家特教大家識別最常見的添加劑陷阱。
被誤為天然成份
美國註冊營養師詹佩鳳說:「根據香港法例,製造商必須列明預先包裝食物所含的添加劑,市民可以留意其食物成份表中,以E字為首的序號,它代表不同的食物添加劑。不過,法例亦允許製造商只列出食物添加劑的名稱來作替代,它們許多時都是普通人難以明解的化學名詞,易使人誤以為這些只是食物本身的天然成份,而忽略了當中所隱藏的添加劑。」
早前,食物安全中心便呼籲市民,要小心含鋁添加劑過量的食材可傷腎,詹佩鳳亦提醒大家認清鋁添加劑的識別編號,它主要以E字為首,後為520、521、522、523、541、554、555、556、559等數字。
自家製須嚴選食材
「其實沒特別標明是『無鋁』的泡打粉,大多都是含鋁的,市民應留意標明是『無鋁』(Aluminum Free)的才購買。自家製作蒸包或糕點時,不妨改用天然酵母,班戟、鬆餅等則選用『無鋁』泡打粉。」
^美國註冊營養師詹佩鳳
文:衞兒
頭條日報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 深圳酒樓饅頭加鋁蒸製 長期食用或神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