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療法】蕁麻疹來襲 初春高發期
2017-02-20

春日是皮膚過敏疾病的高發期,當中又以蕁麻疹的病發最為常見。 除部分患者是飲酒或吃海鮮後誘發,長出痕癢紅疹外, 不少個案更是於驟冷的情況,例如近期日夜溫差大而導致病發。 這些紅疹屬於皮膚過敏反應,雖然過後大多可自行復元, 但為免搔抓止癢時造成皮膚破損,甚至感染, 應從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作徹底治療。
中醫清熱散寒滋陰
在中醫學角度上,蕁麻疹又稱為風癩、風疹, 屬於一種過敏體質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病因在於「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即是指當身體健康狀態欠佳, 再遇外在病邪的環境誘因,因而令毒邪顯露於皮膚上。
註冊中醫彭明慧指,中醫治療風癩, 必須因應患者體質及所患類型,進行調養。 治本方法可概括分為風熱者主要疏風清熱、風寒的要疏風散寒, 血虛風燥者則需要養血滋陰等方向。 她強調患者必須持續用藥才可奏效,如病況未瘉即自行中途停藥, 往往會令治療「付諸東流」。
風癩共分為五種類型︰
1.寒冷型風癩:當皮膚突然受到冰冷刺激,如冷雨、冷空氣等, 即容易發作出現紅疹。這些紅疹會有局部水腫及突起的「風團」, 並且非常痕癢。一般只要避免接觸冰冷性的刺激,在溫暖環境下, 多可於半日內減退。
2.壓力性風癩:當身體各部位如上肢、手掌及臀部等長期受壓, 或衣物過於緊束,例如腰帶、襪帶、袖口等緊繫所致。 患處會出現紅斑、水腫及有痕癢感,一般於三日內可自行消退, 而減少患處所受壓力可令紅疹快些減退。
3.急性風癩:當身體因攝取、積聚大量高蛋白質, 但又未能在短時間內充分分解而引發。 皮膚會出現大小形狀不一的紅疹,大的表面呈現一些紅白混雜色素, 同時毛孔會較為明顯。發作時一般持續一至兩日,之後便自行散退。
4.膽鹼能性風癩:當運動出汗後、進食過量熱品或情緒激動時, 體溫因而出現大波動的上升,造成刺激而引發紅疹, 情況可持續約一小時或更久, 病情有機會於數月至數年內反覆發作或自痊癒。紅疹多呈細小粒點狀, 而且周邊會有明顯紅暈,並帶有刺痛和痕癢感。
5.丘疹狀風癩:屬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反應,多與蚊叮蟲咬有關。 雖然未必會即時出疹, 但有可能會於叮咬後八天或十天內才呈現病徵, 或如短時間內多次被蚊蟲叮咬,均會令皮膚出現一些點狀、 稍為堅硬或有小疱,猶如花生般大小的紅疹, 一經搔抓會令紅腫擴大及惡化。
外洗中藥方
如皮膚痕癢情況嚴重,中醫建議可用藥液浸洗外敷。
材料:薄荷三錢、苦參五錢、浮萍五錢、白鮮皮五錢、地膚子三錢、 荊芥三錢、紫蘇葉五錢、百部五錢、清水二公升。
製法:把以上各材料,加入二公升水,煎煮半小時。 待涼後即可用來浸洗患處,或用藥渣敷在患處,可有助減少痕癢。
註:使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蕁麻疹是種常見的皮膚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 曾有統計指,約20%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出現蕁麻疹的經驗。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出,最常病發部位以嘴唇、眼皮、 手及腳掌為主。
「一般而言,蕁麻疹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 當中又以急性個案佔大多數。急性蕁麻疹患者,即使找不到原因, 經治療後多可於數周內痊瘉, 但如屬發作時間持續逾六周的慢性蕁麻疹病患, 病情可拖延數年且反覆發作,對生活造成沉重負擔。 雖然可從病史或檢查進行確診, 但由於大部分慢性蕁麻疹均難以找到病因,故往往令治療難度大增。 」陳醫生稱。
常用口服抗組織胺
治療急性蕁麻疹最常用的藥物為口服抗組織胺,它有助控制紅疹、 痕癢等病情。即使產生耐藥性,再更換其他種類的抗組織胺便可。
除非病情十分緊急及嚴重,又或出現致命的過敏時, 才有可能選擇注射腎上腺素。但這類藥物不可長期使用, 也不適用於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慢性蕁麻疹,最重要是找出病因, 從成因入手,以減低病發風險。如懷疑蕁麻疹是由日常飲食所引致, 則可將發病前一、二天內所吃的食物仔細記錄,多觀察數次, 再作嚴格的飲食控制,判別是否與某些食物有關,助防復發。
西醫預防竅門
.有過敏體質者,日常應避免到戶外多蚊蟲及花草的地方。
.減少進食易致敏食物,例如甲殼類海鮮、高蛋白質食物如牛奶、 芝士及蛋等。
.避免不當或過量使用易致敏的藥物,例如抗生素、止痛藥等。
.避免接觸動物的毛屑和塵蟎,以及別身處冷熱溫差較大的環境。
.精神狀況應保持輕鬆,避免生活過勞或太大工作壓力, 以及減少情緒波動。
撰文︰黃日新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