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綺琴】怎樣對孩子才是公平?
2016-11-23
父母都很樂意給孩子最好的,如果家庭中有幾個孩子,父母都希望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但從什麼角度衡量公平,是一個頗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衡量?抑或從孩子的角度來衡量呢?早前我有這樣一個個案:
母親是學識淵博的博士,三個讀小學的孩子都聰明透頂,母親更親自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幫助孩子吸收多方面的知識,所以他們在校都名列前茅。
但母親發覺二弟好像愈大愈愚蠢,愈讀愈退步,每每問一些重複又重複的問題,母親這一刻答完他的問題,下一刻孩子又重複再問,好像先前什麼也沒有聽進去一樣!氣得母親與他產生很多衝突,終於要帶他來見輔導。
孩子又沒有遇到什麼意外或腦震盪,會變蠢的嗎?我感到十分好奇。除了在遊戲治療中觀察、評估,同時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接納之外,另一方面,要幫助母親了解孩子的本質及如何與孩子相處。
母親講述她教大女兒的時候,彼此有如魚得水的感覺,無論母親在課本以外再加多幾多知識,女兒都好像海綿一樣吸收,兩人都無比滿足。母親教二弟的時候,二弟最緊張的,不是明不明白,而是他有否令母親滿意,這反而令他很緊張,因而表現得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對大女兒這屬腦型性格的孩子來說,對知識喜愛和渴求,母親的教法正是她所需要的,但對二弟這個屬心型的孩子來說,他所渴求的是情感上的需要,是母親的笑臉和關注。知道母親樂意回答問題,怪不得他不斷問一些重複又低能的問題來爭取母親注意。
母親說:「我教了大女兒那麼多知識,也希望給二弟同樣多的知識去培育他,這對他才公平啊!」
我反問:「你將大女兒最渴望的東西給她,卻沒有將二弟最渴望的東西給他,這樣公平嗎?」母親整個人都沈默起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父母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只從自己的認知去理解孩子 ,因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若父母能打破自己先入為主的框框,將各個孩子看成是獨立的、有差異的個體,並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及多聆聽孩子的心聲,那麼掌握及給予孩子真正的需要,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這樣才是對孩子公平啊!
作者:吳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