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化解罪咎感
2016-11-01
前陣子,筆者去了兩趟古倫神父的講座,獲益不少,特別是對父母親的啟發。古倫神父提醒父母需要自我認識,發現自己的不足,接納不完美的地方,先擁抱自己,然後才能擁抱孩子。從古倫神父的《看見苦難中的盼望》中,他啟示了父母消除罪咎感的必要。
案例一、馮太有一子一女,大女做事很主動,但幼子吃飯的問題卻使她感到困擾。軟硬兼施,孩子也需要一至兩小時,才能完成飯餐,最經典的一次是三小時。孩子吃得慢,固然是問題,但到底母親為何容讓事情的發生?原來馮太的孩子很瘦,丈夫及家姑均推斷是因為母親給孩子哺乳到三歲,至令馮太也質疑自己當初餵母乳的決定。因此,馮太期望孩子不論花上多少時間,都要吃完一碗飯菜,以增加體重,試圖收復「失地」,以抵銷家人及自己的責備。
案例二、Edmond有三名孩子,由於老大出世時,正值事業的黃金期,在工作上需要拼命,所以長期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自己很少陪伴孩子,特別是長子。當事業穩定後,老大已經是十二歲的少年人,Edmond對於疏忽照顧兒子,除了感到遺憾之外,還將孩子的反叛歸咎自己未盡父責,所以對於兒子的要求,都盡量滿足,以減輕自己心理的負擔。
案例三、Phoebe 乃全職家庭主婦,有一女兒,平日除了打理家務外,便全力照顧七歲的女兒,只要孩子成績稍有差池,身體有點毛病,母親便憂心不已,覺得自己做得不好。Phoebe自覺全職母親應該對孩子無微不至,所以很難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照顧下仍有所疏忽及出錯, 例如:病倒、課業表現差、被同學欺負而不敢反抗等,都令她感到不安,埋怨自己,並常檢討自己的失誤。
以上三個例子都顯示父母將孩子的問題,歸因於自己的錯,被罪咎感纏擾。罪咎感可以是正面或負面,適量的罪咎感,提醒我們要負責任,過多的罪咎感,使我們自責。當我們不能接納自己,怪罪自己之時,便會用方法來補償以往的缺失,卻使自己捲入沒完沒了的罪咎及補償的惡性循環中,未能了解孩子此時此刻真正的需要及感受,而加以回應。父母若能接納自己的不足,不強求自己做完美的父母,明白盡了責任,也未必會做對所有事情,定能恢復作父母的信心,享受當下的親子關係。
放下昨天,活在今天,盼望明天。
作者:余國健
相關文章:【余國健】父母的謊話
【余國健】扭計何足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