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也罹患 從小防腸瘜肉

2015-03-19


台灣最近發現一名十二歲男童,因長期貧血而接受檢驗,最終確診成因由腸瘜肉引致,故別以為大腸瘜肉是成年人獨有的病症。

多屬遺傳個案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表示,大腸瘜肉九成患者是四十歲以上成人,幼年患者少於百分之三,兩者成因亦不同。「成人患者成因主要與飲食生活有關,例飲食少菜多肉、煙酒過多等等,小朋友患者,則多數與遺傳因素有關。」

姚醫生指出,最常見於兒童的大腸瘜肉是「幼年型瘜肉」,多發生於二至十歲,佔小兒瘜肉個案百分之八十。當中可分單發性和多發性,兩者處理方法有點不同。單發性是指大腸內生了一粒瘜肉,八至九成患者在直腸或乙結腸,肛門對入三至八厘米的位置,成因可能與大便過硬有關,轉化為癌症風險較低。但若果屬多發性,即大腸瘜肉有五粒或以上,便相信與遺傳基因有關,癌症風險亦較高,「多發性幼年型瘜肉又稱幼年瘜肉綜合症,患者日後患大腸癌的風險達百分之五十之多,建議病童應定時接受內窺鏡檢查,以及早提防大腸癌。」

宜及早切除

姚醫生表示,一旦確診大腸瘜肉,會盡快安排病人接受「內窺鏡切除術」,將瘜肉切除。「內窺鏡切除術是藉金屬套圈,套住瘜肉後用電流之循環燒灼或切割瘜肉後取出,切割後的瘜肉會化驗屬良性或惡性瘜肉。」小朋友接受手術須全身麻醉,並留院觀察二十四小時,以確保沒有出現手術併發症例如出血和腸穿孔,但姚醫生強調,併發症發生機會很低。

幼年型徵狀

1      大便出血。

2      經常腹痛。

3      肛門露出瘜肉。

4      大便含膿、黏液。

5      大便呈壓扁狀,甚至有坑紋。

網上評估系統

大腸瘜肉有機會轉化成大腸癌,但由於初期可以無任何病徵,患者很多時到癌變至中後期才發現,惟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早前香港中文大學首創大腸瘜肉預測指數,讓市民自行評估患瘜肉的風險。研究發現肥胖及年長的男性煙民,屬於高風險人士,患腸瘜肉及癌變的風險是一般風險人士的二點五倍及五點七倍,建議高風險一族應盡早進行大腸鏡檢查。

網址: 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cpi/questionnaire

文:親子王

圖:資料圖片

熱門文章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02-21
瘦身 | 當眾被嘲肥仔!重達200磅醫生決心 減肥 靠1個「早餐公式」 8個月激減45磅
02-1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02-20
遭無辜推跌頭撼花槽 2孩之父失憶兼頸椎受傷臥床 妻憂心:咁樣一世
02-22
陳凱琳為6歲大仔安排盛大生日會擺烏龍泡湯 乖巧囝囝6字反安慰媽媽
02-22

媽媽 化妝 後做一舉動 令8歲女兒面部又紅又痛 揭因一化妝品惹禍
2025-02-21
諾如病毒丨深圳 諾如病毒 升至中級風險 酒精殺不死傳染力強 即睇3招防護
2025-02-21
剛收到大學offer!18歲少年 抗癌 3年病逝 家屬:初時以為只是生長痛
2025-02-20
睡覺用2個枕頭恐或致 駝背 加劇!物理治療師教1簡單運動幫助伸展脊椎
2025-02-20
女子疑長期佩戴降噪耳機 致 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2025-02-19
拖延症|「醫生,我就是做不了!」拖延的心理機制「兩分鐘規則」破解魔咒|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
2025-02-19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