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也罹患 從小防腸瘜肉

2015-03-19


台灣最近發現一名十二歲男童,因長期貧血而接受檢驗,最終確診成因由腸瘜肉引致,故別以為大腸瘜肉是成年人獨有的病症。

多屬遺傳個案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表示,大腸瘜肉九成患者是四十歲以上成人,幼年患者少於百分之三,兩者成因亦不同。「成人患者成因主要與飲食生活有關,例飲食少菜多肉、煙酒過多等等,小朋友患者,則多數與遺傳因素有關。」

姚醫生指出,最常見於兒童的大腸瘜肉是「幼年型瘜肉」,多發生於二至十歲,佔小兒瘜肉個案百分之八十。當中可分單發性和多發性,兩者處理方法有點不同。單發性是指大腸內生了一粒瘜肉,八至九成患者在直腸或乙結腸,肛門對入三至八厘米的位置,成因可能與大便過硬有關,轉化為癌症風險較低。但若果屬多發性,即大腸瘜肉有五粒或以上,便相信與遺傳基因有關,癌症風險亦較高,「多發性幼年型瘜肉又稱幼年瘜肉綜合症,患者日後患大腸癌的風險達百分之五十之多,建議病童應定時接受內窺鏡檢查,以及早提防大腸癌。」

宜及早切除

姚醫生表示,一旦確診大腸瘜肉,會盡快安排病人接受「內窺鏡切除術」,將瘜肉切除。「內窺鏡切除術是藉金屬套圈,套住瘜肉後用電流之循環燒灼或切割瘜肉後取出,切割後的瘜肉會化驗屬良性或惡性瘜肉。」小朋友接受手術須全身麻醉,並留院觀察二十四小時,以確保沒有出現手術併發症例如出血和腸穿孔,但姚醫生強調,併發症發生機會很低。

幼年型徵狀

1      大便出血。

2      經常腹痛。

3      肛門露出瘜肉。

4      大便含膿、黏液。

5      大便呈壓扁狀,甚至有坑紋。

網上評估系統

大腸瘜肉有機會轉化成大腸癌,但由於初期可以無任何病徵,患者很多時到癌變至中後期才發現,惟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早前香港中文大學首創大腸瘜肉預測指數,讓市民自行評估患瘜肉的風險。研究發現肥胖及年長的男性煙民,屬於高風險人士,患腸瘜肉及癌變的風險是一般風險人士的二點五倍及五點七倍,建議高風險一族應盡早進行大腸鏡檢查。

網址: 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cpi/questionnaire

文:親子王

圖:資料圖片

熱門文章

產後脫髮 點解決?1招助妳重拾魅力 成為髮量大富翁
04-01
學生用電子屏幕時間長 8成中學生日花逾2小時打機或上網 衞生署倡限6至12歲兒童每日打機時間
04-02
花萬元按摩醫 近視 ?家長誤信偏方 9歲女童近視度數暴漲100度
04-02
梁諾妍1歲細女眼下「士多啤梨痣」最新情況 3次治療後患處縮細 仍需計繼續治療
04-02
李天縱 做虎媽有回報 4歲女每日返2間幼稚園 曬英文口語證書及獎盃:付出就有收獲
03-30

家長依賴AI自行診療致延誤就醫 3歲女童咳嗽一個月慘變 肺炎
2025-04-03
學生用電子屏幕時間長 8成中學生日花逾2小時打機或上網 衞生署倡限6至12歲兒童每日打機時間
2025-04-02
小朋友半夜咳嗽怎麼辦?中醫解析 夜咳 成因、種類和3大調理方法 | 中醫爸B
2025-04-02
花萬元按摩醫 近視 ?家長誤信偏方 9歲女童近視度數暴漲100度
2025-04-02
體重 正常不等於健康!「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竟比肥胖者高52%
2025-04-01
生活變悶會影響腦部健康? 神經學家教你5招護腦
2025-03-31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