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校長】功課政策的質疑
2016-10-07

自五月尾接受某報訪問,談及學校2016-17學年新時間表和功課安排,無論家長、老師或部分市民都有不錯的反應,但亦有小部分家長或朋友提出疑問,對學校此一安排不太看好。
其實我個人絕不反對做功課,因為功課真的有其作用,可讓老師、家長和學生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究竟掌握有多少,是否需要作出調整等,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小學生每天花在功課的時間愈來愈長,無形中,學生沒有了應該享有的快樂時光。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天放學後,完成簡單及少量功課,便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電視、打波、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每天都開開心心。反觀現今的小學生,很多時放學後、周末或周日,還要到補習社和參加一連串的興趣班,有上不完的課程,每天的時間表塞得密麻麻,何來休息可言?
當然,現今社會的要求不同,有好一部分人認為要從小為小朋友作最好的準備,以免長大後,競爭力不及他人,這論點我不贊同亦不敢輕言反對,因每個人都不同;有一些小朋友從小就非常突出,家長多加栽培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很大一部分的小朋友,在初小甚至高小時,能力並不突出,但隨著年歲漸長,他們的能力慢慢顯現,如果在小學時太執著於其學業表現而拔苗助長,結果可能會得不償失,這些例子我見過不少,相反如能讓孩子輕輕鬆鬆地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讓學生在一個較為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對大部分小孩子來說,可能更為合適和更能讓他們發展不同的能力和興趣。
新學年,功課政策的轉變主要是延長每一課節時間,安排一定的功課時間,讓學生和老師把艱深和需要多理解才能完成的功課在課堂內完成。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互相支持下,先完成艱深的,以減輕回家後,家長和學生面對不懂時的徬徨,因此必須澄清不是「零」功課,以免引致誤解;再者,老師能即時了解教學成效,對計劃整體授課安排實有好處,回饋是即時的,較相隔一天才知會更有效。當然,任何改變都會帶來一些憂慮,並且需要時間適應,正如家長在開始後數天已向我反映一些問題,我需要向老師作出進一步解釋和提示。身為校長的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怎樣面對不同的質疑,盡量解決一切問題,為此改變作出最合適的跟進和修改,以便達到最佳效果。
新學年開始了數星期,這段時間我每天都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這次改變能收到預期效果,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前路絕不平坦,困難必定較想像中多,只有堅持信念,自然能成功。
作者:詹漢銘校長
相關文章:【詹校長】小一新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