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 Chu】孩子有好「表現」才可「表演」?

2016-09-13


大兒子初學小提琴,老師說要舉行學期完結音樂會,讓學生邀請家人朋友來欣賞。

我的即時反應:

「能嗎?」 

這班小子音樂技術皮毛,有些只上了幾堂,真的能表演嗎?

他們的老師史提夫,是位來自英國的資深音樂教師,在我家營地服務,充滿愛心,除了教授問題青年音樂,還抽空給營地同工的孩子上課,享受拉小提琴的樂趣。

我把心裏的疑問告訴史提夫,他立即綻放開朗的笑容,充滿信心的回答:

「當然可以,他們並非「個人表演」,亦非為了討家長喜悅而「表現」,而是透過一起演奏學過的樂章,讓小朋友有機會磨練自己的技術。在音樂會的準備過程中,小孩因看見大家不同的進度,反而給予他們健康的動力去主動練習,學會怎樣互相配合、彼此肯定和支持,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學習過程!」

然後,還輕鬆叮囑我:

 「父母們記着要帶雞翼、薯條、汽水來,音樂會完結後大家一起慶祝啊 !」

原來這是一個為肯定兒女付出努力的音樂派對,絕無任何期望和壓力。

現在,我終於明白自己的疑問了。

我們都在充滿需要「表現」的文化中成長,認為先要有好「表現」才可「表演」,這信念相當根深蒂固,「表演」就是為了「表現」,如果「表現」不好,根本就不能好好享受「表演」的樂趣。

舊式的中國人父母,每當在家庭或朋友聚會中談及自己兒女,總是用「表現」來衡量他們,很多時候更會在人前貶低孩子,以「蠢過隻豬」、「冇樣嘢叻」等令人羞恥的說話,對孩子未如理想的表現表達不滿。又或相反,總是誇奬他們的表現,得到了什麼奨項、考取了什麼成績等,彷彿完成了光宗耀祖的大使命,難怪很多年幼時的我們不喜歡跟父母去那些三姑六婆的飯局。

每個星期天,我家都往一所學校崇拜聚會,該學校也會租出其他地方給不同機構舉行節目,而最常見就是表演和比賽,甚麼兒童朗誦比賽和舞蹈比賽等。差不多每星期都會見到很多父母,陪伴着不足5歲、穿着醒目的小朋友,非常認真地為演出作出準備。

這班爸媽的舉動很一致,除了拿着相當專業的相機拍照外,還不停地幫忙子女練習記熟詩句或舞步,更不斷叮囑孩子不需緊張。不過,旁觀者清,最緊張的還不是他們自己吧!

這種着重「表現」的文化,仍然潛藏在不少今天的父母當中。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父母給年紀小小的子女報名參加不同的才藝表演和比賽,美其名是為子女的興趣,心底還是是希望他們有出色表現。

不過,子女最懂得讀心術,對父母的口是心非相當了解。如果孩子並不真心喜愛那些表演比賽,只不過為討好父母而「表現」,最終會成為掙脫不了的壓力,很容易令他們產生各種情緒上的問題。

我家營地有一個音樂天才青年,雖然天生是有「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小提琴考獲八級,能夠準確地辨認並奏出所聽到的所有音調,然而卻非常不喜歡讀書,差不多有一年時間完全沒有上學,亦沒有再拉小提琴,終日沉迷打機。直至住在營地,情況才開始改善。

他告訴我,起初很喜歡小提琴,當興趣變成要不斷應付考試和表演,就覺得相當苦悶,最後,甚至抗拒拉小提琴,就這樣地把他的天才拖垮了。

雖然營地有史提夫老師的小提琴演奏班,亦知道他才華滿溢,然而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他要繼續學習。直至有一天,我忽然興之所至,和幾個年青人一起彈琴唱歌,見到他靜靜地坐在一旁觀察,不難看出他對音樂還是充滿熱誠,於是鼓勵他拿起小提琴,任意即興伴奏。

起初,他也有點不知所措,但當再次執起樂器,在沒有任何需要「表現」和「表演」的情況下,悅耳動聽的旋律悠悠地奏起,他亦樂在其中。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從未試過即興演奏,因為已往的演奏目的,全是為了考級而作出的機械式操練。

當沒有考試、沒有樂譜,反而令他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以自己喜歡的音韻演奏很多美妙旋律。,

現在明白了病因,就是最好對症下藥的時候。

為了「醫好」青年對音樂原有的興趣,史提夫提意青年選擇自己喜歡的樂章,每星期與他一起拉奏。史提夫又帶他去欣賞不少音樂會,教導他怎樣真正欣賞及享受音樂。過了幾個月,青年已經可以回復八級狀態,主動操練更複雜的樂章了。

後來,我問這位音樂天才:

「甚麼原因令你重新拾起小提琴呢?」

他明快地回答:

「史提夫關心我多於我的表現!」

就是這麼簡單,也是對父母們的溫馨提示,關心兒女比關心他們的表現更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說不定孩子的表現會更出人意外!

作者:Esther Chu

文章獲 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 Go Kids 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Esther Chu】我是個不合格的學生
                     【Esther Chu】孩子遇上好老師是一種幸福

熱門文章

哈佛 研究|小朋友有「3 次機會變聰明」專家解析不同階段教育重心 助家長培育資優尖子
12-13
親子教養|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5個最容易踩中的育兒地雷
12-22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患心臟病養子接受手術後曾忘記母親 張慧儀哭訴:甚麼都不求,只要他健康
12-27
51歲 姚樂怡 為9歲女兒慶生 愛女遺傳媽咪甜美樣貌 被譽為「最靚星二代」潛力股
12-26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青少年喜歡躺平、宅家?家長如何提升子女的 自我效能 |辰民爸爸
2024-12-28
養育孩子十多年 讓我們練習笑着看孩子轉身|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4-12-26
家長的緊箍咒:不可以生氣|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4-12-25
媽媽分享|不趕興趣班不爭奬狀 選擇養育子女成為平凡人 最重要學懂去愛人也懂愛自己
2024-12-25
親子教養|我越忙佢越煩?如何應對「無意義」的引人注意行為|香橙老師
2024-12-24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