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容】最怕改壞名
2016-06-30
上星期傳媒報道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設立「特權獎」,學生累積好行為可以換取特權。這項計劃引來社會爭議,有人認為是灌輸學生錯誤觀念,把特權合理化。
暫且不談特權二字,我個人頗欣賞計劃的一些構思。首先,獲獎的行為包括了「樂學、紀律、禮貌、整潔、平和」五個範疇,鼓勵學生在個人修為上進步,而不以學業成績為獎勵指標;亦提醒家長和學生不要只顧成績而忽略了品德要求。此外,學生不需要與人比較及競爭,只要達標便可得到獎賞,人數不限。對於一些品格良好但成績普通而過去沒機會獲嘉許的同學而言,讓他們經歷成功的滋味,有助提升效能感和自信心。
計劃另一特色是由學生設計獎勵項目,再經老師認同,透過把權力下放,讓學生經歷自主,有助提升學生動機,積極參與。這些獎賞少涉及物質獎勵,部份獎賞更有助拉近學生與老師、校長的關係,例如與老師用膳、打球、做手工、參觀教員室;乘坐陳校長座駕暢遊或參觀校長室等,皆能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還有一些獎賞,相信是從社會現有活動中演化出來,例如着便服返學,類似公益金的便服日;免排隊好像主題公園的快速通行證;一些輕微過失如忘記帶功課,獲豁免記錄在學生手冊,將功補過,則類似法官判刑時考慮被告對社會的貢獻而給予減刑的做法。整個計劃的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以「特權」作為包裝宣傳,容易惹起誤會和反感。最近的特首行李門事件;議員涉嫌在公立醫院打尖做手術:以及過去幾年某些政府高官的操守問題,「特權」二字已被理解作「以權謀私」意思,違反港人重視公平、守法等核心價值。
名是要改了,但不要因此否定了計劃的良好內涵。
作者:張笑容
獲頭條日報授權轉載
其他文章:【張笑容】起跑線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