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健】寵物化下的後遺症

2016-04-12


孩子其實很喜歡自主,特別在幼兒階段,更是發展自主的黃金期,奈何好些父母由於愛錫孩子,想他們得到更多的寵愛,更好的照顧,將孩子寵物化。寵物化是指家長一心想孩子安全及快樂,為保障孩子免受風險,安排最貼身的保護及最好的照顧,卻忽視了自主及自理能力的發展需要。因此,即使5歲孩子也要持續餵飯,8歲孩子仍要用剪刀弄碎食物,12歲少年人還要父母代為抹汗、洗頭及穿衣。

去年,教育學院的鄭佩華副教授,利用源自芬蘭的國際測試,分別對注重單向教學的學習型幼稚園和注重自主學習的遊戲型幼稚園,共60名4至5歲的幼童進行訪問,當中有16個社交衝突題,在480個答案中分為四類,即順應型 、 堅持己見型 、抽離型、 參與協商型,但香港的學童卻出現第五類反應,即「唔知」。

學術型幼稚園及遊戲型幼稚園分別有80個(16.7%)及有18個(3.8%)答案屬「唔知」,學術型幼稚園的數字明顯比遊戲型幼稚園為多幾倍。研究證明多給予孩子自主的活動時間及選擇,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力,確立及表達自己的意見。無疑,將孩子寵物化,安排他們「坐定定」地學習,可以令生活運作得更順暢及學習更有效率,但降低孩子自主選擇的風險,也帶來兩種後遺症:

一、欠解決問題能力

由於父母出手快而好,促使孩子依賴,習慣由父母決定及安排,省了做錯事被責備之苦,或冒失敗之險。久而久之,習慣等待他人出手解決問題,自信心下降,變得被動,甚至徬徨無算。這不但削弱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懈怠了心志,磨滅了勇氣。即使遭到欺凌,也不懂回應;有需要求助,也只沉默代援,使問題惡化。

二、欠危機意識

因為父母想孩子得到高度保護,每每為他們化險為夷,所以孩子的危機感,連同保護自己的能力,也日漸消減。例如﹕父母為避免孩子上學遲到,受到懲罰或責備,便餵他們吃早餐、為他們穿衣及刷牙。不讓孩子犯錯受責,是阻止他們建立危機意識,令警報系統失效,不懂避開日後的危險。

孩子有別於寵物,需要學習獨立,透過自主選擇,嘗試及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培養自主及自理的能力,為將來立足社會作好準備。

作者:余國健

相關文章:【余國健】說教以外的兩個選擇
     時間不應全給小孩

即Like Oh!爸媽Facebook,登記成為Oh!爸媽會員,緊貼第一手親子資訊。

熱門文章

【拜年如何叫親戚?】認住關係圖
02-01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02-03
自信和 自戀 只是一線之差 8個育兒技巧 防止孩子成為自戀者
01-12
男童 連鎖壽司店 舔公共食具 店方發聲明譴責:採法律手段處理
02-05
姑侄 八仙嶺 行山失聯獲救 6歲童現低溫症徵狀 直升機送院治理
02-05

蒙特梭利 | 讓真正的蒙氏教育走進家庭 開闢育兒新里程
2024-04-08
教養「痛症」:夫婦不一致|Connie Walk
2025-02-05
見證兒子以一分險勝球賽 媽媽:可貴的人生幸福|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2025-02-04
泰國孤兒院探訪與家庭教育的深思|辰民爸爸
2025-02-04
做父母, 都要破 · 地獄|温成顯
2025-02-03
親子溝通|從今天起,做一個「不掃興」的大人|雙兄妹的正向教養生活
2025-02-03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