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7歲、10歲為何是重要轉折點
2015-03-10
人類在出生之後,大腦有一段腦神經細胞增加的時期,之後則會減少不必要的腦神經細胞,發展腦神經迴路。也就是說,兒童的腦部處於正在發育中的過程。
從0歲開始大概三年之內,腦神經細胞不斷增生。腦神經細胞數量在3歲~4歲時達到高峰,之後到7歲左右會減少一些,這個現象非常奇妙,有些腦神經細胞增加之後,到了這個階段卻又死去,據說是因為在3歲~7歲這段時間,為了建立大腦信息傳導迴路,所以會消除妨礙迴路網形成的細胞。像這種腦神經細胞減少的現象,也稱為「修剪」。修剪現象告一段落後,腦神經細胞的增減也趨於平緩。7歲~10歲之後,大腦進入腦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導迴路的發達期,才逐漸成為成人大腦。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腦在10歲以後就「定型」了,所以3歲、7歲、10歲不但是腦部發展的轉折點,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就算日後上再多的才藝班也補不回來!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就要好好把握這三個黃金時期,從小鍛煉孩子的大腦潛能!
一、0歲~3歲:發展大腦本能
這段時期鍛煉大腦潛能的關鍵在於培養大腦功能的基礎──本能。而要打造長大以後也很活躍的大腦基礎,重點就在訓練腦神經細胞具備最基本的本能。
3歲之前的兒童腦部,會陸續出現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徵,例如:想競爭,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姊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
比方說,告訴孩子:「把玩具收好。」講完後卻毫無動靜,不妨改說:「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孩子聽了就會開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卻依舊慢吞吞,不如提議:「看誰先跑到那邊。」孩子就會產生鬥志往前跑。這些都是生存本能產生了想競爭的特性後,進一步引發的反應。此外,兒童雖然不喜歡填鴨式地硬塞太多知識,對於學一點點新東西卻會覺得開心,這就是因為求知本能產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鍛煉腦神經細胞的本能,就要善用這類「想要」的特性,媽媽在成為同伴的同時,也累積一起「競爭」或是「多了解一點」的體驗。
0歲~3歲這個階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著孩子有沒有會做很多事?或是有沒有比別人強?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並且經常誇獎孩子。
二、3歲~7歲:戒除大腦壞習慣
「待會再做」這句話代表的是「並不想做」的心情。換句話說,老愛講「等一下」的小孩,大腦沒辦法培養主動想做的心情,就不會啟動自我酬償系統;自我酬償系統不作用,思考力和記憶力自然無法充分發揮,加上沒有貫徹到底的企圖心,最後會變成一事無成的腦袋。
當孩子說出「等一下」時,先想想為什麼孩子不想馬上去做。若是因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說:因為正在打電玩,所以聽到要收拾房間就回答「待會再做」,這種狀況下,可以問孩子:「現在趕快收拾,吃完飯就可以盡情打電動,你覺得先做哪件事比較好呢?」這種因應方式就是促進自我酬償系統作用啟動,讓孩子主動說出:「我現在先整理。」
此外,如果孩子本來就不喜歡整理房間,不妨花點心思設計出類似比賽的方式,和孩子同樂,以去除「討厭」這種情緒為先決條件。總之,請仔細觀察孩子,並且妥善引導,別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習慣。
3歲~7歲適度進行「修剪」,徹底打好腦神經傳導迴路網的基礎非常重要,這並不是教授知識與技巧的時期。這個階段要把目標放在紮穩基礎,打造唸書和運動都能兼顧的大腦,將心力放在改掉影響鍛煉大腦功能、本能及心的「腦部壞習慣」。
三、7歲~10歲:培養大腦的主動好習慣
7歲~10歲之後,是適合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不過從鍛煉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有一點是父母親務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快去唸書」這種話。
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屬於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現就會變得越差,因此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大人,必須妥善指引一條明路,而主要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 。建議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利用好的問題,將「要這樣做才對!」的命令改成選擇題,以「你想要怎麼做呢?」來詢問,讓孩子能自己選擇。
比方說,如果孩子不擅長自然科,父母光說「自然科要多用功一點!」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問老師啊」,這樣還是沒辦法激發孩子的動力。不如改用這種方式:「媽媽小時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過,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幾次下來之後,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來想怎麼辦呢?」
話說到這里後,明白地把答案說給孩子聽也無所謂。或者可提出兩種方式,問孩子「你想選哪一種?」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說出「我也要這樣!」「我會這麼做!」如果想讓孩子也思考解決方法,就說:「說不定還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說吧!你是媽媽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辦法。」試著用這種提議來激發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來之後,別忘了大力稱讚:「真不愧是媽媽的小孩!」藉由這種方式養成孩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頭腦。
7歲~10歲之後的大腦潛能鍛煉重點,在於運用自我酬償系統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償系統的功能,妥善引導孩子的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
鍛煉大腦潛能的10個方法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特別歸納出10個鍛煉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1.培養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大腦的功能,必須抱著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的積極態度,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接觸新信息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
另一個重點就是:去喜歡學校老師這類指導者。每個人都一樣,面對自己討厭的人,我們通常提不起勁聽他說話,不管對方講了什麼都聽不進去。一旦討厭某位老師,就會連帶討厭他所教的科目,由於對討厭的內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記憶,討厭的老師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績。
因此,當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師罵了、說老師的壞話時,父母親千萬不能跟著回應:「對呀!」反而應該開導孩子:「不過老師也有這些優點哦!」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上老師。
2.聆聽他人說話並真心感動
大腦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和理解力。當我們聽別人說話或接觸到新知識而有所感動,覺得「好厲害哦」,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
凡事都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要告訴孩子:「說不定會聽到有趣的事情哦!」、「也許能學到還不會的新知識。」幫助孩子養成對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傾聽的習慣。
跟孩子一起聽其他人說話時,就算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對孩子說:「好棒哦!」、「很有意思耶!」讓孩子培養感動的能力。
3.培養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個性
這裡所說的率真,指的是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態度。主動決定要做,並且設法完成──如果沒有這種態度,自我酬償系統就不會產生作用。倘若只是計較得失,老想著不用太拚也沒關係,大腦就無法充分發揮潛能。不偷懶、全力以赴地面對任何事情,這才是讓大腦能力發揮到極致的好習慣。
4.絕口不說「沒辦法」、「太辛苦」、「辦不到」等否定字眼
做事遇上困難或是覺得很辛苦時,我們總會脫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像是「沒辦法吧」、「太辛苦了啦」、「辦不到耶」。說出這些否定的話或是有這類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腦在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
一旦想著「沒辦法」、「做不到」,大腦就會為信息貼上負面標籤,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降低。如果老是負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會變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時間。
重視大腦潛能發展的父母不該讓孩子聽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認真的付出表示讚美,別讓孩子陷入負面思考。
5.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
想讓自我酬償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處理事情時要迅速下判斷、執行,並且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這麼一來可以避免「這樣真的好嗎?」、「搞不好會失敗」等想法進入大腦,帶來不好的影響。
激發大腦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頭苦幹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該教孩子只知認真地埋頭苦幹,而是要教他們訂立目標、全力以赴,然後一口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