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引致創傷後遺症】學界推「靜觀」免情緒爆煲
2019-10-25
持續數月的反修例風波,對學界造成前所未見的衝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最近調查發現,高中生的情緒困擾最大,主要是受媒體信息及社會政治事件爭議等影響。該會副主席何玉芬坦言,有學生擔心「秋後算帳」而選擇沉默,她鼓勵學生跟信任的老師溝通,該會將舉辦「靜觀工作坊」,引入有關技巧指導學生如何平靜身心靈。有精神科醫生則表示,參與示威的學生,有機會出現急性壓力反應及創傷後遺症,甚至引致抑鬱症。
反修例風波持續數月,不少學生的情緒,或多或少都受影響。
為了解學校師生情緒輔導及相關培訓的需要,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上月底利用電子平台,成功訪問逾一百六十名校長、教師、輔導人員及學校社工等,發現開學後一個月,受訪者認為高中生情況較差,而教師與初中生的情緒狀態尚可。受訪者普遍認為高中生的情緒,主要受媒體信息、社會政治事件爭議、人際關係及學業壓力所影響;調查亦發現,受訪者認為校內情緒問題中,以壓力、無力感、對未來希望有動搖等較嚴重。
身兼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的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何玉芬表示,高中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度較高,在網絡上亦有機會跟相反政見的人作激烈討論,因此受情緒困擾的情況會比低年級生高;此外,親身經歷、看到或聽到身邊人在示威現場的暴力場面,對情緒都會有衝擊,甚至與家人或朋友關係決裂。
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何玉芬
何玉芬引述業內同工曾接觸的個案,知道有中學生參與示威後沒有回家,要去安全地方休息和暫避,「學生好像身處戰場,但他們不是軍人或警察,只可以找相信的人求助。」她指這些學生即使後來回家或在學校,都容易產生壓抑感,引致負面情緒及創傷後遺症,例如突然心跳急促、閃現示威場面,「有些學生住在示威現場附近,每當看到樓下,就會想起示威場面。」
她指,最令人憂慮的是,有些學生擔心「秋後算帳」,不敢向老師講述他們曾參與示威、有甚麼經歷等。「九月開學後,聽到很多不同學校老師講,在校內看到學生的情緒,似乎不太激烈,但這種表面無事的迹象,反而令人擔心。」何玉芬指,網絡上有人提出用其他詞語代替實情,例如以「發夢」代替上街,表面像為了自保,但她指當真實說話也未能說的時候,某程度上是欠缺情緒紓緩和出口。
師生對話 建立互信
要紓緩情緒,最重要的是溝通。何玉芬認為,學生若有任何想法、困擾,都可以跟信任的老師講,「至於想在校內辦活動,亦可跟校長、副校長傾談,讓校方了解學生訴求和需要。」她坦言現時愈來愈多校長和老師,都有和學生對話的習慣和氛圍,願聆聽學生想法,建立師長和學生互信的關係。
除了溝通,安靜的環境亦可安撫學生情緒。何玉芬以任教的迦密愛禮信中學為例,在新學期開始後,特別開放校內的學生輔導中心,用作安靜區,讓有情緒問題的學生或老師休息。「有時學生在上課期間,想起家庭或某些回憶,又或有突如其來的情緒,這時學生就可以到安靜區休息。」她指安靜區的環境比較舒適,房內也有情緒公仔、勵志文章和字卡,相信可紓緩學生情緒。另外,房內有社工,如有需要,學生也可跟他們傾談。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將推出多款正能量書籤和海報,圖為其中一款。
何玉芬表示,為了幫助學生紓緩情緒,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取得賽馬會贊助,除會印製正能量書籤和海報派發外,並在十一月舉行兩場「靜觀工作坊」,對象為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師和社工等,讓他們學習有關技巧後,可把「靜觀」(Mindfulness)帶入校園,為更多學生和老師們減壓。她透露,計畫更獲香港大學心理系支援,當學校首次在校內推廣「靜觀」時,會有專業支援,為學生心理作大規模「打底」。
星島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