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不識魯迅錢鍾書 考生閱讀能力掀熱議
2019-04-10
中學文憑試今日舉行數學科考試,核心科目考核已經完成。今屆中文科卷一閱讀篇章節錄魯迅、錢鍾書的著作,有教師認為較去年艱深,有考生更坦言未讀過兩人作品,甚至有媒體形容考生因此被「秒殺」,在中學界引起不少議論,值得深入討論。
中文科閱讀卷今年首次有兩篇白話文,分別是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和錢鍾書的《談教訓》,前者批評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物,抒發對國家發展的擔憂;後者則是嘲諷假道學的不學無術,真道學的自以為是。兩篇文章均考核考生對諷刺文章、說理手法的認識,相對於去年列為考材的《孤獨的理由》,學生不用代入媳婦和家翁的角色與關係,從前文後理不難理解,況且考試及評核局亦刻意在魯迅一文前,罕見地列明寫作背景「導讀」,難度應不勝往年才對。
觀乎試場外的反應,不少考生坦言未曾讀過魯迅與錢鍾書的著作,教師則指考生難明文中傻子、聰明人、破小屋等象徵意義。程尚達留意到,坊間對此有兩種不同反應,一派認為魯迅的《孔乙己》、錢鍾書的《讀伊索寓言》均是舊制會考課程的指定篇章,如今課程不設白話文篇章,理應為學生拆牆鬆綁,讀物更為廣泛,結果卻是考生對一代文學泰斗聞所未聞,文化根基淺薄,感慨考生知識面狹隘。
另一派則認為不必過分憂慮,畢竟考生即使不熟悉特定作家的作品,通過廣泛閱讀,亦可提升文學鑑賞能力。再者,絕非每名考生都不識魯迅與錢鍾書,比如錢的著作《圍城》,被不少學校列為中文科校本評核的指定書目;魯迅作品亦收錄於高中教科書內。至於如何引導學生作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學校與教師就有重要角色。今屆考生的考試表現如何,尚待每年考試報告始有分曉,但去年考試報告曾提醒考生,閱讀與賞析能力需要「經年累月文本細讀」,而非靠機械式考卷與題型操練可以造就,可見平時通過閱讀積累知識,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