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註冊臨牀心理學家:4個方法可改善
2018-07-30
家長有沒有遇到一離開孩子,他們便哇哇大哭。但是你們內心十分矛盾,看到他們哭得肝腸寸斷,大喊自己,但同時又知道是時候要放手讓孩子長大,不想日後孩子太依賴自己。孩子初時遇到要和父母分開片刻而哭鬧一會兒屬正常現象,情況會隨習慣日漸改善。但如果孩子一直哭鬧不止,甚至抓住親人不放,發脾氣,情況持續沒有改善,這些孩子可能有分離焦慮症。
有分離焦慮可以怎麼辦?過多一個月又開學,聽聽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饒方莉的意見,爸媽趁暑假做定準備,到時就唔會咁徬徨。
饒方莉,註冊臨牀心理學家,童心苗兒童成長中心
3-5歲最常見
一般來講,6 -9 個月的嬰兒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警覺並拒絕接近。小朋友大約在18個月左右, 分離焦慮會比較明顯,例如當主要照顧者(父母或祖父祖母或家中傭工)離開身邊,出現情緒失控,大吵、哭泣,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當幼兒剛入托兒所、上學前班或生病住院,要與主要照顧者如母親分離時,部分幼兒會哭鬧,抓住親人不放,發脾氣。這種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多發生於幼兒早期,以3 – 5歲入學年齡較為常見。
4個焦慮徵狀
小朋友和主要照顧者分開而出現哭鬧都是常見的,隨着時間流逝和逐漸熟悉新環境,他們大多會減少情緒失控的次數,一般來說都不屬於病態。至於時間的適應期每個小朋友均有不同,例如持續拒絕上學或出街,甚至經常發惡夢,家長便要留意。
根據臨牀心理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指出,若孩童出現不想出街、擔心父母不再出現、不想和陌生人共處,甚至身體出現多種痛症,例如頭痛、肚痛等問題,多於4星期,又或者嚴重影響至日常行為,那便可能屬於分離焦慮症,需要尋找專家協助作詳細評估。
影響日後孩子成長
分離焦慮會影響孩子情緒、和社交等發展, 例如表現出退縮、收埋自己、拒絕上學、提不起勁, 害怕交朋友,拒絕到陌生的地方等。